耳朵顏色的信號
細心的你有沒有留意到,耳朵是會變色的?譬如,當你感到害羞或尷尬的時候,耳朵有時也會隨著臉一起變紅。我們都知道這是正常的變化,過一會兒就會恢複正常。然而,有時耳朵的異常變色很可能是疾病的預示,需要提高警惕。
耳朵的顏色同人體的健康有直接的關係,耳朵部位有很多發射區,往往對應著人體內部的髒器。日常生活中,透過耳朵的顏色變化,我們可以判斷某些器官的健康狀態。
耳朵發紅
天冷或感到害羞時耳朵會發紅是正常的,但有時發紅卻是異常的,很可能是患有疾病的征兆。具體來講,造成耳朵異常發紅有以下幾方麵原因。
曬傷。耳朵很容易被太陽曬到,炎炎夏日如果你的耳朵變紅了,很可能是曬傷,需要加強防曬工作。
炎症。當耳朵的顏色呈現鮮紅時,可能是患有急性熱病或耳部急性炎症,如人耳部軟骨膜炎、急性化膿性中耳炎、急性化膿性乳突炎等。這些疾病的病情多發展迅速,並常伴有其他身體不適反應,應及早進行檢查。
感染。耳朵發紅有可能是耳朵感染的表現,也可能是紅斑痤瘡、牛皮癬等皮膚病的預示。
紅耳綜合征。如果是一隻耳朵發生紅熱,且伴有疼痛症狀,就要警惕是否患上了紅耳綜合征。這種病症十分敏感,摸耳朵、打噴嚏、吃東西或是咳嗽等都可能引發這種疾病,兒童和年輕人是多發人群。然而,無論哪一個年齡階層的人,出現該病都可能與偏頭痛有關,頭痛的一側往往就是紅耳朵的那一側。
耳朵發白
根據耳朵發白部位的不同,可以判斷出患有哪一類疾病。
如果耳郭顏色發白,且變薄,很可能是腎衰竭。中醫認為,腎開竅於耳,因此腎髒病變會通過耳朵予以表現。當腎功能受損時,耳朵會變白,並伴有腰酸腿痛、毛發枯槁、臉色黯淡等症狀。如果耳郭淡白沒有血色,則可能是受風寒,或寒邪內傷髒腑,氣血虧虛,常見病症有貧血、失血症及慢性消耗性疾病。
如果在耳朵局部見到點狀或片狀白色隆起區域,有光澤,或邊緣有紅暈,多為慢性疾病在耳穴上的反映。
如果心區水腫色白,伴有心區生理凹陷度消失,多為冠心病、風濕性心髒病;肺區色白疑為肺氣腫;支氣管區色白,可能為慢性支氣管炎;如胃區呈不規則的白色隆起,可能有慢性淺表性胃炎;膽區片狀色白,可能為慢性膽囊炎、膽石症;肝區呈色白片狀隆起,可能為慢性肝炎、肝腫大;腎區色白腫脹,多為腎積水;腎區位置下移,腎與輸尿管區見白色隆起,多為腎下垂。
耳朵青黑
如果耳郭色暗發黑,表皮幹枯,很可能是劇烈疼痛或腎功能嚴重受損造成的。中醫認為,耳起五色,青黑為痛。因此,耳朵的顏色變得青黑多為人體內部某些腫瘤等疼痛型疾病導致的。如果耳朵除青黑之外還帶有表皮的症狀,很可能是熱病後期。另外,耳朵青黑也通常表明體內疾病發展到較嚴重的程度。出現類似情況,一定要及時就醫。
耳朵發黃
如果耳朵發黃,且伴有身體發熱或發冷、頸椎強直、背部僵硬等症狀,可能是腎虛引起的,應及時入院檢查診治。
耳垂色變
耳垂的顏色發生變化,通常也是患病的征兆。如果耳垂潮紅,可能是多血質體質;如果受寒,耳垂變為紫紅色,進而腫脹並發展為潰瘍,還容易生痂皮,可能是體內糖過剩,要謹防患糖尿病;如果耳垂呈現青色,可能是房事過多。
保護耳朵小貼示
既然耳朵對我們如此重要,那我們平時該如何保護好自己的耳朵呢?下麵就教你一些在生活中保護耳朵的小方法。
防噪聲刺激
長期接受噪聲或突然受到爆震聲刺激,會引起噪聲性耳聾。噪聲包括機器的轟鳴聲、金屬的撞擊聲、鞭炮聲、槍炮聲、鑼鼓聲,長時間使用耳機等。發生噪聲性耳聾的症狀有高調耳鳴、聽力障礙。
有效防止噪聲性耳聾的方法是:盡量遠離噪聲;在不能避免要接觸噪聲時,佩戴防護耳塞,或用雙手掩耳;聽隨身聽的時間不要過長,聲音不要過大。如發生噪聲性耳聾,早診斷早治療非常重要,一旦拖延將不可救治。
補充氨基酸和維生素
噪聲使人體的一部分氨基酸和B族維生素的消耗量增加,使人體功能失調。專家們建議,長期在噪聲嚴重的環境中工作、生活的人,應及時而適量地補充一些富含蛋白質和B族維生素的食物。
多喝茶防耳疾
平時可以多喝一些綠茶,或是將槐花和菊花用沸水衝泡代茶,可以有效地防治噪聲引起的聽力下降及耳鳴。
耳朵“嗡嗡”響,真煩人
你有沒有感覺到耳朵裏有聲音,或是轟鳴聲、嗡嗡聲,或是嘶嘶聲、哨聲,總之讓你感覺到很吵鬧?但這些聲音實際上並不存在。當這種情況對你的工作和生活都造成了影響時,你有沒有想過,你的身體可能生病了?
上述的這種現象叫做耳鳴,它是一種在沒有外界聲、電刺激的條件下,人耳主觀感受到的聲音,屬於聽覺係統的一種錯覺,是一種症狀而不是疾病。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耳鳴雖然不是病,但很多時候它是由疾病引發的。因此,當你出現耳鳴時,一定要警惕是否患上了以下幾種疾病。
耳部疾病
當出現耳鳴症狀的時候,可能是中耳或外耳出現了疾病,如中耳的血管畸形或血液流變,流向耳蝸內、顱內的供血血流不規則,或是頸部、顱腔血管異常所產生的血管性雜聲傳至耳內;或是耳朵竇道感染、耳硬化症、顳下頜關節綜合征以及美尼爾病。
藥物反應
耳鳴也可能是對某些藥物的一種反應,如抗癌藥物、抗菌素、阿司匹林和抗寄生蟲藥物等都會引發耳鳴。
血管性疾病
頸靜脈球體瘤、耳內小血管擴張、血管瘤等血管性疾病也會發生耳鳴,通常來自靜脈的耳鳴多為嘈雜聲,來自動脈的耳鳴與脈搏的搏動相一致。
全身係統性疾病
耳鳴的產生除了耳部疾病因素外,還可能和全身係統性疾患有關,如過敏、甲狀腺機能減退、貧血、動脈硬化、低血糖、自身免疫性疾病、血管痙攣性疾病、高血壓,甚至是頭部損傷等。
亞健康
情緒過於緊張,過度疲勞或睡眠不足等亞健康狀態,也可能引發耳鳴現象。
因此,如果你出現了周期性的耳鳴,一定要到醫院進行檢查,排除隱患。
遠離耳鳴小貼示
在日常生活中,隻要多注意一些細節問題就可以幫你輕鬆地遠離耳鳴困擾。
放鬆精神
如果你長期處於精神高度緊張的狀態,或是身體過度疲勞,那一定要注意了。你應該適當地調節工作節奏,放鬆情緒,這樣可以有效地降低耳鳴發生率。
遠離噪聲
你可能有這樣的經曆:突然聽到雷鳴或鞭炮聲時,耳內就會有一陣很長的回響,要許久才能消退。這就是外界的噪聲傷害到了我們的聽神經,當然這是暫時性的。然而,如果長期遭受此種刺激,內耳神經就可能受損。所以,想要保護耳朵,遠離耳鳴,就必須遠離噪聲。如果從事的工作不得不與噪聲打交道,那麼最好是戴上特製的耳朵保護器。
注重飲食
想要保護耳朵,預防耳鳴,日常的飲食習慣非常重要,吃東西要講究科學。
首先,多吃富含維生素和蛋白質的食物。噪聲會使人體中的一些氨基酸和維生素的消耗量增加,所以人們在日常飲食中應多吃富含維生素D、鐵等的食物。另外,要特別注意補充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鋅。耳蝸內鋅的含量大大高於其他器官。如果體內較少鋅元素,就會影響耳蝸的功能,進而引發耳鳴。含鋅豐富的食物有魚、牛肉、海產品、蘋果、黃瓜、西紅柿等。
其次,限製脂肪的攝入。如果攝入過多的脂肪類食物,就會導致血液黏稠度升高,血脂增高,從而引起動脈硬化。內耳對供血障礙最敏感,當出現血液循環障礙時,會導致聽神經營養缺乏,從而產生耳鳴。因此,人們每日的脂肪攝入總量應控製在大約40克,少吃各種動物內髒、肥肉、油炸食物等富含脂類的食物。
再次,多吃豆製品。大豆中鐵和鋅的含量較其他食物高很多,且含有大量的鈣,能夠補充耳蝸的鈣代謝不足,改善耳鳴症狀。
最後,多喝牛奶。牛奶的營養十分豐富,且吸收率高,利用率高,牛奶中幾乎含所有已知的維生素,常喝牛奶,有利於人體對維生素與鈣的吸收利用,能有效改善血液循環和耳鳴症狀。
叩齒運動
堅持每天在早起後、午飯後和睡覺前做3分鍾左右的叩齒運動,促進牙齒周圍組織及牙髓腔部位的血液循環,增加牙齒的營養供應,這對提高聽力、預防耳鳴都有較好的功效。
具體方法如下:眼睛平視前方或微閉,舌尖輕頂上齶部,上下牙齒互相叩擊100下。叩齒完後,用舌沿上下牙齒內外側轉攪一圈,將口水慢慢咽下。
耳朵好癢,總想挖挖
你是否經常感到耳朵裏很癢,如果不挖挖,似乎就渾身不舒服,以至於養成了每天都挖耳朵的習慣?有時即便這樣,耳朵發癢的情況也沒有消除,反倒愈演愈烈了。這時,你應該停止挖耳朵,到醫院進行檢查。因為耳朵發癢很可能是你的身體在告訴你:你生病了。
耳朵發癢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耳朵外部周圍的皮膚發癢,另一種是耳道裏麵發癢。這兩種發癢情況,都應該引起注意。通常來說,導致耳朵發癢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凍傷
在天氣寒冷時,如果耳朵經常暴露在空氣之中,受到幹燥空氣的刺激,耳郭就很容易被凍傷。凍傷初期人會有麻木感,繼而出現紅腫、灼熱和刺癢的症狀。
中耳炎
如果你時常感到耳鼓後麵的小耳骨所在處發癢,且伴隨耳痛,耳朵有壓迫感、飽脹感,甚至發熱等症狀,可能是患有中耳炎,這種病通常發生在嬰兒或小孩身上。中耳炎初期的症狀是耳朵癢,這時小孩會忍不住去抓耳朵,以減輕不適。造成中耳炎的原因有很多,如遊泳、洗澡、洗頭、孩子哭泣或奶水流入耳中未及時除去。如果不及時治療,會引發細菌感染,導致劇烈疼痛。
外耳道疾病
有時耳朵發癢很可能是外耳道出現了疾患,如外耳道黴菌病和外耳道皮膚瘙癢。外耳道黴菌病多發於夏秋潮濕季節,這時外耳道會比較潮濕,耵聹(即耳屎)增多;外耳道皮膚瘙癢常見於老年人,其症狀就是感覺外耳道皮膚上似乎有小螞蟻在爬。
耳局部病變
通常來說,如果患有脂溢性皮炎、慢性外耳濕疹和彌漫性外耳道炎等疾病,也會造成耳朵發癢的情況出現。外耳道真菌病在溫熱潮濕的環境中極易發生,真菌生長會刺激皮膚表層,進而向皮膚深部侵犯,引起彌漫性皮炎,導致耳朵發癢。如果患有耳皮膚癬或是被昆蟲刺傷、咬傷,也可能導致耳癢。
身體疾病
有時,耳朵發癢可能是患有某種疾病,如膽管堵塞,導致體內膽鹽量增加或是糖尿病患者皮膚幹燥等,都是導致耳朵瘙癢的原因。
所以,當你的耳朵頻頻發癢時,千萬別隻顧挖耳朵,一定要到醫院進行檢查,排除隱患。
遠離耳朵發癢小貼示
既然耳朵發癢讓人如此難受,那有什麼辦法能夠避免呢?在這裏,為你提供一些小方法,如果你在生活中能夠注意這些,就可以有效地預防耳朵發癢。
吹幹耳朵
如果洗澡時不小心將耳朵弄濕,不管是否有發癢或感染的跡象,都要及時弄幹耳朵中的水分。你可以先將外耳向上及向外拉,使耳道垂直,在距離耳朵5~10厘米的地方用吹風機向耳內吹,用冷風或暖風吹30秒即可,這樣能夠改變黴菌和其他細菌生長的濕潤環境。
帶耳塞
洗頭或洗澡時,想要防止耳朵進水,可以戴上耳塞。如果你是中耳炎患者,或是喜歡遊泳運動,那就要戴上柔軟的耳塞保護你的耳朵了,而且遊泳時盡量選擇幹淨的遊泳池,不要在肮髒的水域中遊泳。
不要經常清除耳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