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黃庭堅對傳統詩歌意象的禪意化演進(1 / 3)

月亮在中國文化中有豐富的含義,張節末先生經研究舉出了與美學、詩學相關的三條:其一,月有圓缺:“月之為言闕也,有滿有闕也”(《白虎通?日月》);其二,月性為陰,與日相對:“月為陰精”(《顏氏家訓。歸心》)其光清冷;其三,月性為水:“月者,水之精也”(《論衡?說日》),

後來月光如水的意象大概就是從此而來。月亮純潔、明亮、幽冷、清涼、永恒等特征使得它成為中國詩人歌詠不盡的一個審美意象。以之起興者,有《詩經?月出》之“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以之比德者,有漢初公孫乘《月賦》之“月出皦兮,君子之光”。而南宋謝莊《月賦》的“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裏兮共明月,臨風歎兮將焉歇?川路長兮不可越”

在佛教語義係統中,“月”有非常廣泛的喻義,成為佛性、智慧、清淨心、慈悲等佛之品質的象征,構建了一個與中國古代哲學不同的象征係統。《大般涅槃經》卷九《如來性品》以月無圓缺比喻佛性與佛身:

複次善男子,譬如有人見月不現,皆言月沒而作沒想,而此月性實無沒也。轉現他方,彼處眾生複謂月出,而此月性實無出也。何以故?以須彌山障故不現。其月常生,性無出沒,如來應正遍知亦複如是。如是眾生所見不同,或見半月,或見滿月,或見月蝕。而此月性實無增減蝕嗷之者,常是滿月。如來之身亦複如是,是故名為常住不變。複次善男子,喻如滿月一切悉現,在在處處,城邑聚落,山澤水中,若井若池若盆若鰒,一切皆現。

《大般涅槃經》卷五雲:“又解脫者名曰除卻。譬如滿月,無諸雲翳。

解脫亦爾,無諸雲翳”“如秋滿月,處空顯露,清淨無翳,人皆睹見。如來之言亦複如是,開發顯露,清淨無翳。愚人不解,謂之秘密。”這是以滿月的清淨來比喻佛的解脫境界與語言特點。

後來唐代永嘉玄覺禪師在《證道歌》中也以月現多處的喻義以之比喻佛性:“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影響更為廣泛,禪林中紛紛征引此語。如黃庭堅的老師祖心禪師,他在上堂開示時說:“佛真法身,猶若虛空。應物現形,如水中月。作麼生說個應底道理。遂舉佛子曰:見麼?幸無偏照處,剛有不明時。”禪宗在“一月普現一切水”的基礎語義上又延伸出以水映月來比喻禪者心與境(能觀與所觀)的關係,在最高的禪境中,能觀的心與所觀的境融為一體,成為一種水月相忘的直覺觀照。禪者的心,脫離了情感、知識、邏輯等的限製與障礙,呈現出澄明晶瑩的境象,物我合一,圓融互攝:“寶月流輝,澄潭布影。水無蘸月之意,月無分照之心。水月兩忘,方可稱斷。”

月亮在中國文化中有豐富的含義,張節末先生經研究舉出了與美學、詩學相關的三條:其一,月有圓缺:“月之為言闕也,有滿有闕也”(《白虎通?日月》);其二,月性為陰,與日相對:“月為陰精”(《顏氏家訓。歸心》)其光清冷;其三,月性為水:“月者,水之精也”(《論衡?說日》),

後來月光如水的意象大概就是從此而來。月亮純潔、明亮、幽冷、清涼、永恒等特征使得它成為中國詩人歌詠不盡的一個審美意象。以之起興者,有《詩經?月出》之“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以之比德者,有漢初公孫乘《月賦》之“月出皦兮,君子之光”。而南宋謝莊《月賦》的“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裏兮共明月,臨風歎兮將焉歇?川路長兮不可越”

在佛教語義係統中,“月”有非常廣泛的喻義,成為佛性、智慧、清淨心、慈悲等佛之品質的象征,構建了一個與中國古代哲學不同的象征係統。《大般涅槃經》卷九《如來性品》以月無圓缺比喻佛性與佛身:

複次善男子,譬如有人見月不現,皆言月沒而作沒想,而此月性實無沒也。轉現他方,彼處眾生複謂月出,而此月性實無出也。何以故?以須彌山障故不現。其月常生,性無出沒,如來應正遍知亦複如是。如是眾生所見不同,或見半月,或見滿月,或見月蝕。而此月性實無增減蝕嗷之者,常是滿月。如來之身亦複如是,是故名為常住不變。複次善男子,喻如滿月一切悉現,在在處處,城邑聚落,山澤水中,若井若池若盆若鰒,一切皆現。

《大般涅槃經》卷五雲:“又解脫者名曰除卻。譬如滿月,無諸雲翳。

解脫亦爾,無諸雲翳”“如秋滿月,處空顯露,清淨無翳,人皆睹見。如來之言亦複如是,開發顯露,清淨無翳。愚人不解,謂之秘密。”這是以滿月的清淨來比喻佛的解脫境界與語言特點。

後來唐代永嘉玄覺禪師在《證道歌》中也以月現多處的喻義以之比喻佛性:“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影響更為廣泛,禪林中紛紛征引此語。如黃庭堅的老師祖心禪師,他在上堂開示時說:“佛真法身,猶若虛空。應物現形,如水中月。作麼生說個應底道理。遂舉佛子曰:見麼?幸無偏照處,剛有不明時。”禪宗在“一月普現一切水”的基礎語義上又延伸出以水映月來比喻禪者心與境(能觀與所觀)的關係,在最高的禪境中,能觀的心與所觀的境融為一體,成為一種水月相忘的直覺觀照。禪者的心,脫離了情感、知識、邏輯等的限製與障礙,呈現出澄明晶瑩的境象,物我合一,圓融互攝:“寶月流輝,澄潭布影。水無蘸月之意,月無分照之心。水月兩忘,方可稱斷。”

唐代著名詩僧寒山有詩雲:“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碧潭水清,故映照月影亦格外皎潔,以月色之清淨皎潔,比喻心性之解脫無礙。後在禪宗中被反複引用,以之比喻心性的清淨、光明,如《全唐詩》卷八二五文益《睹木平和尚》“相看陌路同,論心秋月皎”,即是用寒山此詩典故。再如唐代僧人皎然的詩:“夜夜池上觀,禪身坐月邊。虛無色可取,浩浩意難傳。若向空心了,長如影正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