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行前集敘
夫昔之為文者,非能為之為工,乃不能不為之為工也。山川之有雲霧,草木之有華實,充滿勃鬱而見於外,夫雖欲無有,其可得耶?自少聞家君之論文,以為古之聖人有所不能自已而作者,故軾與弟轍為文至多,而未嚐敢有作文之意。己亥之歲,侍行適楚,舟中無事,博弈飲酒,非所以為閨門之歡,而山川之秀美,風俗之樸陋,賢人君子之遺跡,與凡耳目之所接者,雜然有觸於中,而發於詠歎。蓋家君之作,與弟轍之文皆在,凡一百篇,謂之《南行集》。將以識一時之事,為他日之所尋繹,且以為得於談笑之間,而非勉強所為之文也。時十二月八日,江陵驛書。【注釋】
工:精巧。華實:花和果實。充滿勃鬱而見:同“誌”,記。尋繹:尋思推求。驛:古時供傳遞公文的差役或往來官員中途休息、換馬的地方。
【品評】
此文題一作《江行唱和集敘》,作於仁宗嘉祐四年,時蘇軾與父親、弟弟自四川到達江陵府(今湖北荊州市)》
這是東坡兄弟服母喪期滿,與父親三人赴京途中相互唱和之作所編《江行唱和集》(即《南行集》)的序文。文中,東坡強調詩文創作須有真情實感而發,反對勉強而作,無病呻吟。作者接觸外物,內心感動,自然發於吟詠,說明文學的興會、靈感,來源於生活。這是東坡從自己的創作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理論。文章前一部分記蘇洵的論文觀點——“不能不為之為工”,與後麵指出的自然成文乃天下之至文的觀點實質一致。後一部分介紹《南行集》創作的經過和內容,印證有所不能自已而作的理論。其主旨構成了東坡此後一生自然觸發的創作興會和精神底蘊。全文觀點鮮明,論證舉重若輕;用比喻來表明文理,生動有說服力;敘江行事簡潔而富情味,是一篇宛若行雲流水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