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1 / 2)

蘇軾為人光明磊落,正直坦率。正如他自己所說的:“予欲有言,言發於心而衝於口,吐之則逆人,茹之則逆己,以謂寧逆人也,故率吐之。”在關乎國家生民的大事上,他不慮禍福,言人所不敢言,行人所不敢行,不隨人俯仰、苟合趨利。他開朗樂觀,幽默風趣,智慧超卓,在艱難困苦中仍能曠達自適,一生堅持對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追求。他的人格魅力,不僅使曆代文人士大夫深深傾倒,而且贏得廣大民眾的喜愛和讚賞。

蘇軾的詩今存約二千七百餘首。他一生於詩用力最勤。他的詩歌與詞和散文相比,題材更廣闊,內容更豐富,風格更多樣。其思想和藝術成就都顯示了對前輩詩人歐、蘇、梅和同時代詩人王安石、黃庭堅、陳師道等人的超越,堪稱一代宋詩之冠。蘇軾的政治諷喻詩揭露社會矛盾和政治弊病,反映民間疾苦,表達了他對國家前途和人民命運的深切關懷。在數量更多的抒懷遣興詩中,多方麵地表現出蘇軾的性格、胸襟、風神氣度。這一類詩真情袒露,個性鮮明、感受獨到、內涵深厚,使得東坡飄逸灑脫的自我形象活靈活現地躍然紙上,尤能觸發讀者的心弦共鳴。蘇軾一生喜愛登山臨水,“身行萬裏半天下”錢鍾書先生說蘇詩是宋詩中“最真樸出自然”的(《蘇東坡的文學背景及其賦》),見解獨到。總之,蘇軾極大地提高了宋詩的思想與藝術境界,堪稱北宋詩歌之魂。

蘇詞今存三百四十餘首,是北宋詞人存詞最多者。蘇軾對傳統詞風作了重大變革,詞的詩化是蘇軾大膽的嚐試,以詩為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其一,內容和題材的擴大。突破詞為豔科的藩籬,除了男女之情、羈旅之愁等傳統題材之外,舉凡山川景色、紀遊詠物、悼亡贈友、懷古感舊、傷時論世、詠史遊仙、農事村景等詩人慣寫的內容,都大量寫人詞中。其二,主體意識的強化。突破以往抒情主人公不確指的“共我”,而強調抒寫作者自我,生動具體地表達出自我獨特的生命體驗,抒發自我政治和人生的理想。其三,意境、風格的創新。蘇軾在詞中創造出清雄高遠的意境和豪放曠達的風格,這是詞史上前所未有的。他還將詩的理趣入詞,創造出情、景、理相融的作品。其四,形式、音律的突破和表現手法的發展。傳統詞原是嚴守格律,蘇軾卻有意在一部分詞中不為應歌而作,以便更充分地表情達意,使詞成為一種獨立於音樂而不完全離棄音樂的抒情詩體。陸遊稱其“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耳”在我國詞史上,蘇詞和後來發展其豪放之風的辛詞,堪稱兩座巍然並立的藝術高峰。

蘇軾是一位作品豐贍、兼擅眾體的散文大家,今存散文約四千餘篇。他認為寫作散文應當“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他的政論和史論,記、傳和書序,以及雜記、書簡、題跋等隨筆小品,無論抒情或敘事,都體現出他的創作主張。蘇軾的政論和史論,主要創作於初人仕途時期,多為針對現實而發,說古論今,立論精辟,切中時弊,激情澎湃,行文迂回往複,縱橫馳驟,汪洋恣肆,雄辯滔滔,極有氣勢,顯示了一位傑出政治家、思想家的見識和素養;而其旁征博引,巧譬善喻,揮灑自如,又見出詩人兼學者的學問與才情。其記、傳、書序等敘事體文章,善於突破傳統框架,自成一格。記敘筆墨簡省而形象生動,神采飛揚,又能融寫景、敘事、抒情、議論為一體,章法結構靈活多變,各極其妙。比其政論、史論具有更高的文學價值,傳世名篇多不勝數。蘇軾的書簡、雜記、題跋等隨筆性文字,更是獨具風韻的神品逸品。這些小品文,或敘身邊瑣事,或述流放生涯,或憶舊懷友,或抒人生感慨,無不從性靈中流淌而出,自然成文。篇幅有時短至寥寥數語,卻意味深雋。它們主要作於其人生的中晚期。蘇軾曆經磨難,卻仍能寫出那麼多曠達自適、情趣盎然、幽默詼諧的文字,使讀者從中看到了他的浩然之氣與赤子之心。蘇軾自評其隨筆小品“自然超妙”(《得月樓古文緒論》),十分中肯。這些小品文大大提高了古代散文的文學性、抒情性和藝術個性。蘇軾還繼承發展了杜牧和歐陽修開創的散文賦,使之兼具詩、文之長。二十多篇蘇賦都是精品。前後《赤壁賦》,寫奇景,抒逸懷,蘊妙理,是傳誦千古的散文詩。蘇軾的散文代表了北宋散文創作的最高成就,是北宋古文運動的豐碩成果,在當時和後世都發生過巨大的影響。

蘇軾為人光明磊落,正直坦率。正如他自己所說的:“予欲有言,言發於心而衝於口,吐之則逆人,茹之則逆己,以謂寧逆人也,故率吐之。”在關乎國家生民的大事上,他不慮禍福,言人所不敢言,行人所不敢行,不隨人俯仰、苟合趨利。他開朗樂觀,幽默風趣,智慧超卓,在艱難困苦中仍能曠達自適,一生堅持對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追求。他的人格魅力,不僅使曆代文人士大夫深深傾倒,而且贏得廣大民眾的喜愛和讚賞。

蘇軾的詩今存約二千七百餘首。他一生於詩用力最勤。他的詩歌與詞和散文相比,題材更廣闊,內容更豐富,風格更多樣。其思想和藝術成就都顯示了對前輩詩人歐、蘇、梅和同時代詩人王安石、黃庭堅、陳師道等人的超越,堪稱一代宋詩之冠。蘇軾的政治諷喻詩揭露社會矛盾和政治弊病,反映民間疾苦,表達了他對國家前途和人民命運的深切關懷。在數量更多的抒懷遣興詩中,多方麵地表現出蘇軾的性格、胸襟、風神氣度。這一類詩真情袒露,個性鮮明、感受獨到、內涵深厚,使得東坡飄逸灑脫的自我形象活靈活現地躍然紙上,尤能觸發讀者的心弦共鳴。蘇軾一生喜愛登山臨水,“身行萬裏半天下”錢鍾書先生說蘇詩是宋詩中“最真樸出自然”的(《蘇東坡的文學背景及其賦》),見解獨到。總之,蘇軾極大地提高了宋詩的思想與藝術境界,堪稱北宋詩歌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