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竇圌山屬典型的紅色礫岩丹霞地貌,山峰突起,陡峭筆直,岩體裸露,陽光下更顯丹赤如霞。自山麓至絕頂石道約5千米,迂回盤旋,山間林木蒼翠,景色秀麗。特別是位於山頂雲岩寺後側的向月、飛仙和神斧三座孤峰,拔地而起,突兀百丈,四周懸崖絕壁,互不相連,呈鼎足之勢,十分險要奇絕,仰看又宛如一道畫屏。其峰巔林木蔥鬱,一座座精巧的殿宇隱藏其間。三座峰頂分別建有東嶽、竇真和魯班三座殿宇,除東嶽殿有盤旋的山道可上外,其餘兩峰皆為懸崖絕壁,無路可尋,十分險絕,為川北一絕妙景觀。每當雨後初晴,或晨霧欲退之時,雲紗輕裹山峰,殿宇忽隱忽現,宛如天宮仙闋。而在天氣晴好之時,周圍百裏都可以欣賞山峰淩空欲飛之勢。竇圌山以奇、險、幽、秀聞名於世,被列為蜀中第五大名山,有“世上無雙景,天下第一峰”之譽,是與青城、峨嵋媲美的川北名山。
又到了金秋時節,我追隨先賢的印跡來此尋遊。此時的竇圌山楓葉正紅,滿山遍野五彩斑斕,令人沉醉。攀過八百多級的通天道後,氣喘籲籲間登臨竇圌山之巔,極目遠眺,無限風光盡收眼底。隻見蒼鬆翠柏,蓊鬱蔽日;殿宇亭台,掩映其中。對岸大小匡山,並峙拱衛,形如獸脊疾走。俯瞰涪江,如玉帶迂回,美不勝收。
東嶽殿、竇真殿和魯班殿之間有數根鐵索相連,距地50多米。索橋始建於唐代,現存鐵索建於清雍正年間。鐵索上下兩根,上索略細,可盈手而握;下索粗扁,可適足而蹬。據說曆代寺廟中都有和尚練就了飛渡鐵索的絕技,每天早晚去孤峰殿中上香,或代香客上香。近年也有在鐵索上表演“倒掛金鉤”、“韋馱獻杵”等絕技。隻惜我來去匆匆,未能一睹風采。
竇圌山著名的人文景觀還有建於唐代僖宗乾符年間(874~879)的雲岩寺,曆經唐、宋、元、明、清毀葺交替,及佛道相爭,形成“東禪林,西道觀”的格局。尤其是大雄寶殿前由著名書法家謝無量撰寫的檻聯更是令人產生無限遐想:“飄渺得仙梯過眼雲煙都是幻,逍遙齊物理行天日月本無私”。此寺廟建於山脊之上,背負三座主峰,坐北朝南而又中軸線對稱,這種布局獨特的古寺院建築群,全國罕見。寺內藏有“明季兵火,惟此獨存”的道教文物“飛天藏”,又名“星辰車”,距今已有八百多年曆史,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道教飛天藏。它的奇特在於整個藏身不用一顆鐵釘,全由珍貴楠木穿鬥而成。藏身高9.82米,外殼直徑7米,由下而上分為四層,依次為平座、腰簷、天宮樓閣和寶頂,尤其腰簷與天宮樓閣排列有道教木雕人像,雕刻精細,極具宋代藝術風格。竇圌山的石峰上寸草難尋,卻生長著奇異的白皮鬆。此樹光滑如樺樹,樹幹呈銀白色,有梅花斑點,為名貴的觀賞樹種。此鬆長在石縫之間,在無土、無水和無肥的自然條件下頑強生長,實為竇圌山一道獨特的自然風景線。
二
竇圌山屬典型的紅色礫岩丹霞地貌,山峰突起,陡峭筆直,岩體裸露,陽光下更顯丹赤如霞。自山麓至絕頂石道約5千米,迂回盤旋,山間林木蒼翠,景色秀麗。特別是位於山頂雲岩寺後側的向月、飛仙和神斧三座孤峰,拔地而起,突兀百丈,四周懸崖絕壁,互不相連,呈鼎足之勢,十分險要奇絕,仰看又宛如一道畫屏。其峰巔林木蔥鬱,一座座精巧的殿宇隱藏其間。三座峰頂分別建有東嶽、竇真和魯班三座殿宇,除東嶽殿有盤旋的山道可上外,其餘兩峰皆為懸崖絕壁,無路可尋,十分險絕,為川北一絕妙景觀。每當雨後初晴,或晨霧欲退之時,雲紗輕裹山峰,殿宇忽隱忽現,宛如天宮仙闋。而在天氣晴好之時,周圍百裏都可以欣賞山峰淩空欲飛之勢。竇圌山以奇、險、幽、秀聞名於世,被列為蜀中第五大名山,有“世上無雙景,天下第一峰”之譽,是與青城、峨嵋媲美的川北名山。
又到了金秋時節,我追隨先賢的印跡來此尋遊。此時的竇圌山楓葉正紅,滿山遍野五彩斑斕,令人沉醉。攀過八百多級的通天道後,氣喘籲籲間登臨竇圌山之巔,極目遠眺,無限風光盡收眼底。隻見蒼鬆翠柏,蓊鬱蔽日;殿宇亭台,掩映其中。對岸大小匡山,並峙拱衛,形如獸脊疾走。俯瞰涪江,如玉帶迂回,美不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