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石刻開鑿於唐代昭宗景福元年(892),繼後曆經兩百餘年,經前、後蜀及兩宋乃全部完成。相繼在佛灣、營盤坡、觀音坡、北塔寺、佛耳岩等處造像近萬軀,長達五百餘米,共編為290號龕窟。其中有碑碣6通,題記和造像55處,經幢8座,銀刻線閣1幅,石刻造像364龕窟。北山石刻以佛灣造像最為集中,佛像雕刻精細,體態俊逸,風格獨特。“心神車窟”中的“普賢菩薩”造像精美,被譽為“東方維納斯”;“轉輪藏經洞”被稱為“石雕宮闕”;“韋君靖碑”、“蔡京碑”、“古文孝經碑”為世間獨存,既是書法珍品,又可補史料遺缺,被史學家稱之“寰宇間僅此一刻”,文物價值極高。佛灣石刻分南北兩個區域,南區大多是晚唐、五代作品,北區大多為兩宋時期作品。晚唐時期的作品人物造型端莊豐滿、氣質渾厚、衣飾簡樸、線條流暢。五代時期的作品則玲瓏精巧、多彩多姿,衣著服飾由簡到繁,逐漸擺脫了外來文化的影響,具有石刻造像過渡期的特征。兩宋時期的作品民族特色已十分突出。位於北山石刻區域內的多寶塔下有兩尊釋迦佛並坐像,指點江山,氣勢非凡。
時間又過了二百八十餘年後,法名智宗的大足名僧趙智鳳(1159~1249)成為大足寶頂山石刻造像的總設計師和踐行者,中國晚期石刻藝術的集大成者。寶頂山是佛教聖地之一,自故就有“上朝峨嵋,下朝寶頂”之說。趙智鳳出生於大足寶頂山一戶貧苦農民家庭,兒時為母治病而求醫於古佛岩師,並落發為僧,以化水治病普度眾生,弘揚佛法。16歲時外出雲遊。至南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返鄉後傳密宗法旨,後成為“第六代祖師傳密印”。其承持其教,命工首建聖壽本尊殿,因其山名曰寶頂。他按密宗道場的格局,精心設計,巧妙安排,曆時70多年,完成石刻共13處,在寶頂山“U”形的溝穀中,分東、南、北三麵連續雕琢了上萬尊佛像。大佛灣是大足石刻的精華所在。著名的巨型雕刻多達30多幅:主要有六道輪回、廣大寶樓閣、華嚴三聖像、千手觀音像、釋迦涅槃聖跡圖、九龍浴太子、孔崔明王經變相、毗盧道場、父母恩重經變相、雷音圖、大方便佛報恩經變相、觀無量佛經變相、六耗圖、地獄變相、牧牛圖等,以佛傳故事為主要題材,造像旁還刻有經文、頌詞等文字說明,宛如一幅幅圖文並茂的連環圖畫,所展示的宗教、生活哲理,對世人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誘之以福樂,威之以禍苦,具有不同於中國其他石窟造像的顯著特點。小佛灣由19組佛經故事組成的大型群雕,各種雕像達一萬五千多軀,設計之精巧,竟無一雷同,突破了“千佛一麵”之說。寶頂圓覺洞,為整石開鑿,洞內寬敞如室。洞正壁刻佛像三尊,主佛前有跪菩薩一尊,俯首合十,恭敬虔誠,左右壁為十二圓覺菩薩,端坐蓮台,妙麗莊嚴,姿態不一,衣服、肌肉質感極其真實,似薄紗披身,衣裙流暢自如。寶頂山石窟造像群,無論是佛和菩薩,還是羅漢與金剛,均頗似現實生活中的相關人物。尤其是造像所反映的當時社會生活情景更是令人叫絕,王公大臣、官紳士庶、漁樵耕讀,幾乎應有盡有,皆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可以說是一幅公元12至13世紀中葉中國宋代民間生動的曆史生活畫卷,開創了民族化、世俗化的宗教聖地,營造了宏大的寶頂山石窟密宗道場,使寶頂山成為巴蜀密宗中心,成為中國石窟藝術史上的一座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