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紅色之源(1 / 3)

“四渡赤水”戰役曆時三月有餘。這是中國工農紅軍戰爭史上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的光輝戰例。蕭華將軍在《長征組歌·四渡赤水出奇兵》中,讚頌毛澤東“用兵真如神”。而美國作家哈裏森·索爾茲伯裏在所著的《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中寫道:長征是獨一無二的,長征是無與倫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長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首揭紅軍“四渡四水”序幕的神奇之地,就是構築於赤水河畔陡峭丹霞危岩之上的丙安古鎮。

丙安古稱丙灘場,因位於赤水河中遊聞名川黔的大險灘——丙灘而得名。據赤水地方史誌記載,在秦漢至宋初千餘年間,赤水地域並無縣級治所設置,均歸屬古代巴蜀地方政權轄治。直至北宋大觀三年(1109),才設立縣級行政機構,當時的縣衙治所距丙灘場不足20公裏。到明朝萬曆二十九年(1601),朝廷推行“改土歸流”政策之後,丙灘場首次設立行政區劃,係縣治下河西裏第一甲。

鎮中老者對古鎮淵源如數家珍,因鎮內磚木結構吊腳樓火災頻發。於是,“炳灘”炳字從“火”旁改為“水”旁,取以“水”克“火”之意。此後,火災果真少了。但洪澇卻又多了起來,有好幾次險將灘下的雙龍橋衝毀。於是,又去“水”旁改“丙灘”。因大丙灘、下丙灘水深浪急,商船經此極易傾覆,為祈平安,又改鎮名為“丙安”。

丙安具有典型川南黔北邊界古老場鎮的所有特征。地處水陸交通便捷的川黔古道要衝,距赤水市區25公裏。全鎮背倚青山,三麵環水,砌石為門,壘石為牆,依山而建。甚為奇特的是,整個古鎮呈葫蘆形,屋舍及街巷均構建在赤水河邊一塊巨大的丹岩之上。鎮內房屋多為吊腳樓,尤其是建於臨河懸崖邊上的懸空吊腳樓,層層疊疊,蔚為壯觀,曆經百年風霜,仍穩如磐石。

因特殊的地理位置,丙安曆代均為“軍事要塞”,兵家必爭之地。古鎮雄峙河岸二十餘米,為禦外敵,古鎮城門、城牆高大堅固。城堡原有四道堡門,東、西場口堡門稱“東華門”和“太平門”,場後還有兩道堡門,分別稱“奠安門”和“平治門”,現已不存。進“太平門”,沿著石板街東行數百餘米,即出“東華門”。沿陡峭的石階下行,跨過雙龍八墩橋,即可走出丙安地界。可考的秦漢至民國時期,曆朝曆代行政當局均在丙安設置規模大小不一的軍事機構,派駐建製不等的駐軍。現崖間尚存的多處所謂“軍功德政碑”上,分別刻有“畏威懷德”、“出民水火”、“德傲泛舟”等字樣便是佐證。

自古至今,丙安古鎮為扼控赤水河水路航道和連接川黔陸路驛道的商貿碼頭和軍事重鎮。赤水河是貴州曆史上通航最早、且通航裏程最長的一條黃金水道。據地方誌《增修仁懷廳誌》記載:“大丙灘懸流數丈,港路一線,鹽船到此,必出載上灘”。當地民謠也唱道:“好個大丙灘,凶險惡如狼;灘上黑風起,灘下靠鹽船。”因赤水河丙安段分布有“十大險灘”,川鹽船運至此,必須卸載,或由人工搬運,越過險灘後複載,或在此由“背子客”改從陸路運達目的地。除了食鹽,周邊地區從事竹木、茶葉、竹筍、毛皮、藥材等山民和物資也在此集聚並立市。丙安鎮便成了赤水河穀流域“仁岸”重要的鹽埠碼頭和商埠之一。往來於自貢、瀘州、習水、遵義的商船,都要在此拋錨登岸,船夫和商賈們都要在此住上幾宿。四方客商在飯莊用餐,在茶館喝茶,在書場看川劇、聽評書。鎮內客棧、飯館、茶肆林立。湖南、湖北的商人還在此修建了“兩湖會館”——禹王宮。當時的丙安場,物資交彙,人流聚集,市場繁榮,此景正如清代詩人陳熙晉所感歎的“滿眼鹽船爭泊岸,收得百貨夕陽中”。

“四渡赤水”戰役曆時三月有餘。這是中國工農紅軍戰爭史上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的光輝戰例。蕭華將軍在《長征組歌·四渡赤水出奇兵》中,讚頌毛澤東“用兵真如神”。而美國作家哈裏森·索爾茲伯裏在所著的《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中寫道:長征是獨一無二的,長征是無與倫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長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首揭紅軍“四渡四水”序幕的神奇之地,就是構築於赤水河畔陡峭丹霞危岩之上的丙安古鎮。

丙安古稱丙灘場,因位於赤水河中遊聞名川黔的大險灘——丙灘而得名。據赤水地方史誌記載,在秦漢至宋初千餘年間,赤水地域並無縣級治所設置,均歸屬古代巴蜀地方政權轄治。直至北宋大觀三年(1109),才設立縣級行政機構,當時的縣衙治所距丙灘場不足20公裏。到明朝萬曆二十九年(1601),朝廷推行“改土歸流”政策之後,丙灘場首次設立行政區劃,係縣治下河西裏第一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