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同村關係當中,由於兒時透徹地相互了解,相處過程中,猜忌的確會少很多。我們擔心對對方不夠了解,並不是因為我們不知道對方是“誠實”還是“奸詐”,而是因為我們不知道對方到底“誠實”或者“奸詐”到什麼程度。同村人之間,往往在這方麵可以少一點顧慮。
麵對複雜的社會,人們在運用關係網辦事時,總認為同鄉之間隻存在攀比和忌妒,實際上,這是一個錯誤的認識。在現代社會中,同鄉之間更需要同舟共濟,特別是因為在一起成長,情誼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如果在辦事時,能利用同鄉關係,不但有些事辦起來不費勁,還容易讓人覺得你在鄉親中口碑很好。
辦事時利用關係是能最快達到預期效果的。同鄉關係是辦事最直接最方便利用的關係。每一個人都有表現自己的欲望,求同鄉辦事,就等於為他提供了一次表現個人能力的機會,即便遇到困難也得辦,即便有時擔心領導不滿也得辦,以此在同鄉中維護自己急公好義的形象,同鄉的事和自己的事一樣,每個人都會感到自己有一份責任和義務。因此,找同鄉辦事不需要有任何顧慮,該張嘴時就張嘴。因此我們要好好利用同鄉關係辦事。
首先,要誠心誠意去找同鄉辦事。同鄉之間了解得比較多也比較深,如果找同鄉辦事藏藏掖掖,想托人辦事又神神秘秘,不把事情說明白,容易使同鄉產生你不信任他的感覺。因此,找同鄉辦事,就要先說明究竟要辦什麼事,坦言自己為什麼辦不了,為什麼要找他。這樣,精誠所至,同鄉隻要能辦到的事,一般是不會回絕你的。
其次,要以謙和的態度去麵對同鄉。同鄉不是朋友,不一定都有很深的交情。因此,找人之前說話一定要客氣,而且要以征詢的口氣與同鄉探討,激他幫忙想辦法,受到如此的尊重,同鄉如果覺得事情好辦,自然會自告奮勇地去辦,幾句客氣話,省卻許多麻煩。辦完事之後,一般不要用錢來表示謝意,客氣幾句,說聲謝謝就可以了,如果執意要拿錢來表示,容易引起對方反感,因為同鄉之間辦點事就接受物質感謝,會給大家留下壞印象。
再次,找同鄉辦事要目標明確。一些比較籠統不明的事一般不找同鄉去辦,辦一件事之前,要先知道你這位同鄉的社會關係,以及他辦起來是否沒有太大的難度,隻有掌握了這些情況,你才能做到張口三分利,也不至於叫同鄉左右為難。
最後,要分清有些事情不能找同鄉。自己能辦的事盡量自己去辦。如果同鄉不能直接辦也得“人托人”,這樣的事,不如轉求他人。和同鄉利益相抵觸的事不能找同鄉去辦,即便這利益涉及的是另—個同鄉。
當今社會人口的流動性很大,許多人離開家鄉,到異地去求職謀生。身在陌生的環境裏,拓展人脈資源有一定的難度,那就不妨從同鄉關係入手,打開局麵。
“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項羽入鹹陽後,一把火燒了阿房宮,然後回他的楚國老家去,有人勸他在關中稱王,他便理由十足地說了上麵這句話,被人譏為“楚人沐猴而冠”。
蔣介石是奉化人,他倒並不在乎別人譏諷他重用奉化人。他的侍衛長多用奉化人,如俞濟時、蔣孝先等;而侍衛官則幾乎一律是奉化人,因為在他眼中,奉化人是最可靠的;他的秘書中,有9任是奉化人,是不是隻有奉化人的文章最好,可能連他自己也不相信,但是奉化同鄉可信;奉化並不出武夫,也不是國民革命的中心區,但國民黨軍界裏,奉化出過55位將軍(其中中將以上20人),這種“人傑地靈”,與蔣介石的提攜不無關係。
同鄉資源和其他人際關係一樣,都是助你事業成功的最重要的外部資源。如今的競爭,是人際的競爭,多一個可利用的人際資源就多一分成功的把握,悉心地經營眾多鄉親這條人脈,讓老鄉的幫助唾手可得,讓老鄉幫你敲開辦事的門。
點評:
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當今社會人口的流動性很大,許多人離開家鄉,到異地去求職謀生。身在陌生的環境裏,拓展人脈資源有一定的難度,那就不妨從同鄉關係入手,巧妙利用同鄉為你辦事,一定會對你大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