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怎麼能全怪老板呢?當你不能再為公司創造利潤,當有更好的人員等著替代你,老板自然會毫不猶豫地解雇你,因為你已經沒有了“被利用”的價值,或者被利用的價值已經非常小。所以,不要一味地責怪老板是多麼殘酷,你怎麼能期待別人在請你吃飯,再“抬舉”你?有誰會浪費時間去嚼甘蔗渣呢?
那些抱怨老板不賞識自己的員工,實在應該想一想如何讓自己永遠具有被利用的價值,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斷創造自己被利用的價值。在每天埋頭努力工作的同時,別忘記了隨時要睜大眼睛,觀察自己在工作崗位上究竟有沒有學到別人無可取代的一技之長?如果沒有,就盡快去創造自己“被利用”的價值。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像員工與老板的關係一樣,人之所以需要與人交往,多半時候,都是想從交往對象那裏滿足自己的某些需求,這種滿足,既有精神上的,也有物質上的。所以,按照人際交往的互利原則,人們實際上采取的策略是:既要講感情,也要有功利。可以說,人際交往中的互惠互利也是合乎我們社會的道德規範的。
當你身上連一點利用價值都沒有的時候,恐怕你身邊的朋友就會驟減。“一切都是假的,靠自己是真的。人緣也是靠自己。自己是個半調子,哪裏來的朋友?”這一句話,相當貼切地描寫了人與人之間交朋友所遵循的雙贏準則。
點評:
交朋友不怕被人“利用”,怕就怕自己沒有被“利用”的價值。因為沒有“利用”價值的你,已經就破壞了人際交往中的雙贏原則,這種失衡的人際關係是不能讓你取得成績的。唯有不斷增強自己被利用的價值,才能讓人際交往進行得更順利。
9.寧願透支金錢,也不要透支“人情”
人都是有感情的,感情就是人與人之間相互聯係的紐帶,我們通常就把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稱做“人情”。而我們又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在人際交往中,向來是很講人情的。但是人情的利用也講究原則和分寸,透支人情隻會適得其反。
肖先生很上進,畢業參加工作後,並沒有放棄自己的學業,經過努力,他考入了一家大學攻讀在職工商管理碩士。興奮不已的周先生在拿到上課通知時,一下子變得垂頭喪氣了,因為學校方麵安排的課程居然是需要占用半個工作天的。而肖先生所在的台資公司從來都沒有讓員工每周半天外出讀書的先例。公司同事聽到肖先生讀書這回事後都力勸他放棄這個想法。因為公司原先有位職員由於同樣的情況,公司方麵竟然無理由地將此人炒掉。炒人的通知上居然還如此聲稱:因為我們是公司,不是學校。
肖先生忽然想起去年曾在一個朋友的婚禮上與公司的副總偶然相遇,很高興地聊了一會,記得副總當時說了一句,“以後什麼事需要幫忙的,盡管找我”,並給他留了私人電話。肖先生決定試一試,晚上他鼓起勇氣給副總打了個電話,委婉地說了他處境,請他幫忙拿主意。最終決定的結果令肖先生十分開心,公司破例批準了他的要求。這就是人情的力量,誰能說它的威力不夠大呢?
雖然人情的威力很大,人情可以幫我們做很多原來以為不可能的事,但是人情並不是取之不盡的水,任你來取自由的取用。相反,人情就像銀行的存款,透支人情也是會入不敷出的。
當醫生的張長明早在兩年前曾因自己孩子轉學一事曾求過教委的一個同學,而且也送了些人情錢,可對方沒要。這下可好,在接下來的二年內,那位同學便多次帶著親友、朋友來醫院找張長明幫忙,有些事根本不能辦,像半價CT、嬰兒性別鑒定、高價病房算低價等,著實給張長明出了不少難題。還了人情的張長明,後來就想辦法漸漸疏遠了這位同學,再後來兩人就索性不再交往了。可見,依靠人情辦事是有一定限度的,透支了反而令人很尷尬。
張先生畢業於某名牌大學中文係,幾年來在文壇上也算小有成績。後來接編某份雜誌,由於那雜誌的財源並不豐裕,不僅人手少,稿費也不高,但他又不願意因為稿費不高而降低雜誌的水準,於是他開始運用人情向一些作家約稿。這些作家由於和他都有過交情,也都點頭應允了。但是一次兩次還好,後來次數多了,他們就開始找各種借口推辭,他也不知道是什麼緣由,暗自納悶。經過他的再三催問,其中一位終於坦白地跟他說:“我是以朋友的立場寫稿,但你們的稿費太低了,錯不在你,但你這樣子做是在無度地耗用人情。”如此,他才恍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