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麼是小吃(1 / 2)

到了宋代,在吳氏的《中饋錄》中出現了“甜食”一詞,指甜點心。元代在無名氏的《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出現“從食”一詞,指餅類小食。同時該書卷十二庚的“飲食類”中詳細記述了濕麵食品14種,幹麵食品12種,從食食品12種,煎酥乳酪品5種,造諸粉品(粉製食品)3種。由此可見,吃點心的習慣在當時已十分普及。到了明清兩代,烹飪技術有了很大發展,這時的點心製作已更加完善。在清人顧仲的《養小錄》中記載:“餌之屬”(粉食類)16種,“果之屬”(果實類)24種,“粥之屬”(粥類)24種,“粉之屬”(用粉加工的食品)2種。李石亭的《醒園錄》中記述了清代特有的點心,其中的“蒸西洋糕法”和“蒸雞蛋糕法”,是采用西方的蛋糕製作技術。該書中的用“滿州餑餑法”製作的點心,也代表了清代特有的點心。在汪日楨的《湖雅》中列舉了約20種點心。從地域上看,北起烏蘇裏江,南至海南島,東自渤海灣,西到青藏高原,包羅了東西南北各地各族的風味小吃;從時間上看,有保留了遠古時代最原始烹調方法“石上烹穀”、“火上燔肉”的石頭餅和烤肉串,有春秋戰國時代紀念介子推的饊子、緬懷伍子胥的城門年糕和悼念屈原的秭歸粽子,有漢代的太後餅,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饅首、餄餎和雞肉糝,有唐代的大救駕、泡泡油糕、黃桂稠酒,周代的村酥燒餅、臘八粥,宋代的東坡餅、豐樂河包子、油炸檜兒、定勝糕,元代的八寶蓮子粥、奶酪,明代的羊肉泡饃,清代的肉末燒餅、小窩頭、狗不理包子等。至於源於古代製法不斷創新的近代小吃品種,更是爭奇鬥豔,不勝枚舉。

別具傳統特色的小吃,不僅以其用料講究,技藝精湛,花樣繁多,曆史悠久而馳名國內,並且還以其絢麗多彩的民族特色和式樣,色、香、味、形俱佳的獨特風格、做法、吃法而名揚海外。其中的許多品種,鮮美可口,具有豐富的營養和一定的食療功效,能促進人們的食欲,有助消化,對某些疾病具有一定的預防和輔助治療的作用。而一些掌故古往今來,出神入化,顯然已構成神州小吃洋洋大觀之勢。

比如“吳字坊”臭豆腐店,源於一個叫沈天智的老人。沈老的祖上幾代一直都以開豆腐作坊為生,到沈老這輩,他從17歲就開始入行,在古城上虞的一個老鎮——鬆廈鎮祠堂弄上,以油炸“臭豆腐”為主業,到80高齡才歇手。60餘年中,他兢兢業業、嘔心瀝血,在祖傳工藝的基礎上潛心研製、不斷摸索,所製作的“臭豆腐”外酥內嫩、清鹹奇鮮,味美無與倫比,亦臭亦香的特色更是獨領風騷。故留有“嚐過吳字坊臭豆腐,三日不知肉滋味”之美名。為了讓八方遊客都能嚐到最正宗的紹興傳統“臭豆腐”,2003年10月,紹興“魯迅故裏”曾麵向全社會開展“誰能做紹興最香的臭豆腐”征集活動,各地上百名“臭豆腐”製作高手雲集一地,經過一個多月的角逐、比武,“吳字坊”作為最後的贏家獲得紹興第一名小吃——“三味臭豆腐”的經營權而名噪天下。“吳字坊”創始人之一吳利忠先生——是中國第一個將“臭豆腐”貼上商標、打上包裝,並以店鋪專賣形式銷售的人,至今已在全國80多個地區發展“吳字坊臭豆腐”連鎖店200餘家,名聞天下的紹興魯迅故裏“三味臭豆腐”專賣店也是同出他手。“吳字坊臭豆腐”被提名為“浙江省名優土特產”。

到了宋代,在吳氏的《中饋錄》中出現了“甜食”一詞,指甜點心。元代在無名氏的《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出現“從食”一詞,指餅類小食。同時該書卷十二庚的“飲食類”中詳細記述了濕麵食品14種,幹麵食品12種,從食食品12種,煎酥乳酪品5種,造諸粉品(粉製食品)3種。由此可見,吃點心的習慣在當時已十分普及。到了明清兩代,烹飪技術有了很大發展,這時的點心製作已更加完善。在清人顧仲的《養小錄》中記載:“餌之屬”(粉食類)16種,“果之屬”(果實類)24種,“粥之屬”(粥類)24種,“粉之屬”(用粉加工的食品)2種。李石亭的《醒園錄》中記述了清代特有的點心,其中的“蒸西洋糕法”和“蒸雞蛋糕法”,是采用西方的蛋糕製作技術。該書中的用“滿州餑餑法”製作的點心,也代表了清代特有的點心。在汪日楨的《湖雅》中列舉了約20種點心。從地域上看,北起烏蘇裏江,南至海南島,東自渤海灣,西到青藏高原,包羅了東西南北各地各族的風味小吃;從時間上看,有保留了遠古時代最原始烹調方法“石上烹穀”、“火上燔肉”的石頭餅和烤肉串,有春秋戰國時代紀念介子推的饊子、緬懷伍子胥的城門年糕和悼念屈原的秭歸粽子,有漢代的太後餅,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饅首、餄餎和雞肉糝,有唐代的大救駕、泡泡油糕、黃桂稠酒,周代的村酥燒餅、臘八粥,宋代的東坡餅、豐樂河包子、油炸檜兒、定勝糕,元代的八寶蓮子粥、奶酪,明代的羊肉泡饃,清代的肉末燒餅、小窩頭、狗不理包子等。至於源於古代製法不斷創新的近代小吃品種,更是爭奇鬥豔,不勝枚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