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大理“妙香佛國”(二)(1 / 3)

本主節舉辦日期因各村本主不同的身份和生辰而不同,一般以歲首或本主生日為節期,多選定於春節期間或每年二、六、七、八月農事間隙期間。本主節又稱“本主會”,是一年之中最為隆重的迎神社火,會期三至五天不等。包括迎神、祭神、頌神、娛神等活動內容。主要程序有“起駕、出巡”、安置到“行宮”集中祭祀、社戲歌舞、娛神等,最後送回本主廟。首先“起駕、出巡”,係將本主及其配神從本主廟裏接出,安置在特製的神轎或彩車中,在長龍般的儀仗隊伍,包括嗩呐鼓樂、化妝坐騎、持香老人、霸王鞭舞隊的護送下巡遊進村,所過之處家家擺香設貢,鳴放鞭炮以示歡迎,然後將本主及隨從諸神安置在村口廣場事先搭好的“行宮”彩棚內。之後連續兩三天內,這裏便成了村民紛紛前來燒香秉燭,嗜念誦辭,祈神賜福的活動中心。同時全村人在此耍舞獅、演奏音樂、唱歌跳舞,有的還在“行宮”前搭戲台,演出白劇、彈唱大本曲,娛神娛人,人神共樂。有的地方幾個村子共奉一位本主,便按此程序迎送到各村輪流祭祀數日,最後才送回本主廟中供奉。

每個本主都有其神話傳說故事。在白族人心目中,本主既有神的超人智慧和力量,也有著人的親和喜怒哀樂"對本主的崇拜和祭祀也並非祈求來生來世的福祉,而在於今生今世的幸福和吉祥。相信本主能保佑人們逢凶化吉,實現美好的願望。以致在祭祀本主的活動中,各地又流傳著諸多幽默風趣的特別習俗。如鶴慶縣鬆桂鎮寶窩村的龍嫂龍姑兩位本主,傳說她們是兩位村姑,因懂得對付幹旱而促進小春生長的秘咒,為村民解除了春旱缺水之憂而被尊為主。於是當地本主會期還要舉行一項“本主踩田”活動即將本主用轎子抬到田邊,然後又用彩綢拴住木雕本主的身腰,滿田頊拖行,以此來祈求五穀豐登。

本主節既是帶有佛教色彩的祭祀活動,也是歡樂的民族節日。

2.祭觀音市(三月街)

大理一年一度的三月街,最早是佛教集會,又叫“觀音街”、“祭觀音市”。三月街的曆史從南詔細奴邏時算起,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

關於這街,起源於觀音講聖會。相傳大理蒼洱大地原先被一個名叫“羅刹”的惡魔盤踞。他凶殘地以專門吃人眼為生,給白族帶來無窮的災難。同情人們的慈悲觀音大士來到大理,巧妙施法術製服了羅刹,把這惡魔打進蒼山腳的“羅刹井”中,又推下了大石頭壓住井口,把這個魔王禁錮起來。為防止羅刹東山再起,每年這一天聚集萬人於神祠前(也就是至今不變的街場)講聖說法,因而形成了熱門的觀音會,祭拜救民於水火的善良觀音……觀音大士為了不讓百姓耽誤生計,讓百姓同時做些買賣,因而也就是形成了一年一度的盛大貿易集市,以至曆來常將三月街叫做“觀音會”集市。

本主節舉辦日期因各村本主不同的身份和生辰而不同,一般以歲首或本主生日為節期,多選定於春節期間或每年二、六、七、八月農事間隙期間。本主節又稱“本主會”,是一年之中最為隆重的迎神社火,會期三至五天不等。包括迎神、祭神、頌神、娛神等活動內容。主要程序有“起駕、出巡”、安置到“行宮”集中祭祀、社戲歌舞、娛神等,最後送回本主廟。首先“起駕、出巡”,係將本主及其配神從本主廟裏接出,安置在特製的神轎或彩車中,在長龍般的儀仗隊伍,包括嗩呐鼓樂、化妝坐騎、持香老人、霸王鞭舞隊的護送下巡遊進村,所過之處家家擺香設貢,鳴放鞭炮以示歡迎,然後將本主及隨從諸神安置在村口廣場事先搭好的“行宮”彩棚內。之後連續兩三天內,這裏便成了村民紛紛前來燒香秉燭,嗜念誦辭,祈神賜福的活動中心。同時全村人在此耍舞獅、演奏音樂、唱歌跳舞,有的還在“行宮”前搭戲台,演出白劇、彈唱大本曲,娛神娛人,人神共樂。有的地方幾個村子共奉一位本主,便按此程序迎送到各村輪流祭祀數日,最後才送回本主廟中供奉。

每個本主都有其神話傳說故事。在白族人心目中,本主既有神的超人智慧和力量,也有著人的親和喜怒哀樂"對本主的崇拜和祭祀也並非祈求來生來世的福祉,而在於今生今世的幸福和吉祥。相信本主能保佑人們逢凶化吉,實現美好的願望。以致在祭祀本主的活動中,各地又流傳著諸多幽默風趣的特別習俗。如鶴慶縣鬆桂鎮寶窩村的龍嫂龍姑兩位本主,傳說她們是兩位村姑,因懂得對付幹旱而促進小春生長的秘咒,為村民解除了春旱缺水之憂而被尊為主。於是當地本主會期還要舉行一項“本主踩田”活動即將本主用轎子抬到田邊,然後又用彩綢拴住木雕本主的身腰,滿田頊拖行,以此來祈求五穀豐登。

本主節既是帶有佛教色彩的祭祀活動,也是歡樂的民族節日。

2.祭觀音市(三月街)

大理一年一度的三月街,最早是佛教集會,又叫“觀音街”、“祭觀音市”。三月街的曆史從南詔細奴邏時算起,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

關於這街,起源於觀音講聖會。相傳大理蒼洱大地原先被一個名叫“羅刹”的惡魔盤踞。他凶殘地以專門吃人眼為生,給白族帶來無窮的災難。同情人們的慈悲觀音大士來到大理,巧妙施法術製服了羅刹,把這惡魔打進蒼山腳的“羅刹井”中,又推下了大石頭壓住井口,把這個魔王禁錮起來。為防止羅刹東山再起,每年這一天聚集萬人於神祠前(也就是至今不變的街場)講聖說法,因而形成了熱門的觀音會,祭拜救民於水火的善良觀音……觀音大士為了不讓百姓耽誤生計,讓百姓同時做些買賣,因而也就是形成了一年一度的盛大貿易集市,以至曆來常將三月街叫做“觀音會”集市。

傳說是神化,但可以看出觀音會、觀音市最早是佛教集會,史籍也有記載。清朝康熙年間有一個和尚寂裕刊刻了一本明代專寫佛故事的小冊子一《白國因由》在書上講到一段記載:“在南詔細奴邏時期,觀音在大理一帶傳教,觀音先把佛經傳授給婆羅部落的十七個人,再讓這些人用白族語言向大眾口授,後來大家又轉相傳授,在農曆三月十五,眾皆聚集,以蔬食祭之;名曰,祭觀音處。這天,彩毫錦布,觀音現身駕雲而去,眾皆舉首遙望,攀不及。後人於此交易,傳為祭觀音街,即今之三月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