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的結構及功能

大腸的上口在回音瓣處接小腸,下端連接肛門。成人大腸全長約 1.5米。

大腸包括盲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六部分。

大腸的主要功能是進一步吸收食物殘渣中的水分、電解質和其他物質(如氨、膽汁酸等),形成、貯存和排泄糞便。同時,大腸還能分泌黏液,起到保護腸黏膜和潤滑糞便的作用。

腸道菌群

腸道菌群是人體腸道的正常微生物,其中超過 99%都是細菌,存活數量大約有 100兆個,有 500~1000個不同的種類。這些數目龐大的細菌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大類:有益菌(也叫益生菌)、有害菌和中性菌。

種類:有益菌

腸內黏膜狀態:有益菌多時,腸內黏膜呈粉紅色,表示腸內環境良好

代表菌群:雙岐杆菌、乳酸杆菌等

種類:有害菌

腸內黏膜狀態:有害菌多時,腸內黏膜粗糙,血液不流通而呈暗紅色

代表菌群: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等

種類:中性菌

腸內黏膜狀態:——

代表菌群:大腸杆菌、腸球菌等

腸胃病的症狀

燒心

燒心是指位於上腹部或下胸部的一種燒灼或發熱的感覺,同時伴有反酸的症狀。多發生在飯後,主要是由胃內容物反流到食管內,刺激食管黏膜所致。燒心是食管疾病的典型症狀,多見於反流性食管炎、幽門不全梗阻、消化性潰瘍等疾病。

腹痛

腹痛是胃腸道疾病的常見症狀,是指由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腹腔內外髒器的病變,而表現為腹部的疼痛。引起腹痛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炎症、腫瘤、出血、梗阻、穿孔等。

腹脹

腹脹是由於胃腸道內存在過量的氣體所致的一種腹部脹滿的感覺。引起胃腸道過多氣體的原因主要是吞咽動作、食物發酵、腸壁氣體吸收障礙、氣體排泄障礙等。另外,胃炎、腸道梗阻、膽囊炎、肝炎、胰腺疾病、功能性消化不良等都可能引起腹脹。

腹瀉

腹瀉是指排便次數明顯超過平日習慣的頻率,且糞質稀薄,水量增加,或含有未消化的食物、膿血、黏液和脫落的腸黏膜等。腹瀉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門不適、失禁等症狀。

引起腹瀉的原因很多,如暴飲暴食,吃了不幹淨、有毒或引起過敏的食物,患了腸道傳染病如痢疾等。另外,胃、胰腺、膽道、內分泌疾病及精神因素也可引起腹瀉。

惡心與嘔吐

惡心是一種可以引起嘔吐衝動的胃內不適感,主要表現為上腹部不適及脹滿感,對食物感到厭惡,常伴有頭暈、心悸、血壓降低等症狀。

嘔吐是胃內容物反入食管,經口吐出的一種反射動作。引起嘔吐的原因很多,但與進食有關的嘔吐多是由胃腸道疾病引起的,如慢性胃炎、幽門梗阻或腸道梗阻、膽囊炎、胰腺炎等。

便血

血液從肛門排出,大便帶血,或全為血便,顏色呈鮮紅、暗紅或柏油樣,均稱為便血。胃腸道的許多疾病都可以引起便血,如食管靜脈曲張、胃炎、胃潰瘍、膽結石、腫瘤、潰瘍性結腸炎等。

大腸的結構及功能

大腸的上口在回音瓣處接小腸,下端連接肛門。成人大腸全長約 1.5米。

大腸包括盲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六部分。

大腸的主要功能是進一步吸收食物殘渣中的水分、電解質和其他物質(如氨、膽汁酸等),形成、貯存和排泄糞便。同時,大腸還能分泌黏液,起到保護腸黏膜和潤滑糞便的作用。

腸道菌群

腸道菌群是人體腸道的正常微生物,其中超過 99%都是細菌,存活數量大約有 100兆個,有 500~1000個不同的種類。這些數目龐大的細菌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大類:有益菌(也叫益生菌)、有害菌和中性菌。

種類:有益菌

腸內黏膜狀態:有益菌多時,腸內黏膜呈粉紅色,表示腸內環境良好

代表菌群:雙岐杆菌、乳酸杆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