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肋”的滋味何如,德國人最為心知肚明。世界杯至今八十載,踢了16場三四名決賽(1930、1950兩屆沒有三四名決賽),德國人獨獨參加四場獨占鼇頭,其後是各踢了3場的法國和巴西。“冰河時代”的1934年世界杯首次設立三四名決賽,德國人“光榮”入圍,最終在7000名那不勒斯觀眾的注視下3比2戰勝奧地利首次將季軍收入囊中,決賽觀眾人數是多少?50000!
1958年世界杯,二度參加三四名決賽的聯邦德國3比6負於法國金靴方丹領銜的法國,法蘭西射手上演了“大四喜”;1970年世界杯,聯邦德國再度參加“失敗者的遊戲”,邁耶、貝肯鮑爾兩員大將缺席,奧弗拉特一球擊敗烏拉圭;2006年世界杯,東道主聯手葡萄牙為52000名斯圖加特球場的觀眾奉上進球大餐,若非“小豬”(2球)、戈麥斯、佩蒂特(烏龍)的4粒進球,德國世界杯的入球數極有可能低於“意大利之夏”!
盡管被視為“雞肋”,但卸下成績包袱的參賽隊反而屢屢奉獻大把入球:自1978年世界杯起的8次季軍爭奪戰共打入33球,場均4.125球!更有波蘭3比2擊敗法國(1982)、法國4比2痛擊比利時(1986)、瑞典4球血洗保加利亞(1994)、德國3比1擊退葡萄牙這樣的名局!當然,德國擊敗烏拉圭,還維護了歐洲球隊近8屆包圓世界杯季軍的神奇記錄(波蘭、法國、意大利、瑞典、克羅地亞、土耳其、德國),反應出歐洲球隊整體實力的強大。
2002世界杯亞軍、2006世界杯季軍、2008歐洲杯亞軍、2010世界杯季軍,德國足球看似光鮮的履曆表卻有總難捅破窗戶紙的尷尬。隻能拿金靴、最佳新人這樣的安慰獎,不足以抹平德國人無緣大力神杯的黯然,克洛澤就坦承,“得世界冠軍,比進球數超過誰更重要”,德國隊也早早宣布不會繼2006、2008年後再度前往伯蘭登堡門前慶祝,為啥?“如果再慶祝,我們隻想帶著大力神杯!”
如果考慮到德國隊“青年軍”的身份,季軍的成績已算的上優秀,畢竟世界杯前即便連德國球迷對這支76年最年輕的“日耳曼戰車”也沒抱多大希望,《踢球者》世界杯前的民調顯示,34%的球迷認為將止步八強、8.6%的球迷認定止步十六強、更有4%的球迷認為“青年隊”無法小組出線,幾乎接近半數球迷認定德國隊無法躋身四強,如今能以強勁火力搶得季軍算得上超越期望值。
前往南非前,拉姆曾向球迷打包票:“這是我效力過的最出色德國隊,比2006、2008年都強大”,但依舊重複“蘭花卻依然,苞也無一個”的命運,原因何在?德國副帥弗裏克的論調一針見血,“與西班牙相比,我們在技術上差距明顯,甚至不在同一檔次”。如馬特烏斯所言,德國足球強調“整體和精神”,但在技術環節上卻始終棋差一招:2002年3R領軍的“桑巴軍團”有犀利進攻、2006年意大利能將防守發揮至極致、2010年的西班牙則將控球施展到無以複加的地步,德國人半決賽前能有水銀瀉地的進攻,麵對西班牙將依舊重拾兩年前的防守反擊,無非是信心不足的表現。
四年後能否破冰,德國業內人士看法出奇一致,前主帥克林斯曼強調年輕球員的成長:“經過兩三年磨練的德國青年球員,或許有可能具備實力和機會衝擊下一屆世界杯”,弗拉克也押寶“青年軍”:“逐漸成長起來的年輕球員將是德國足球相當有希望的一代”,有沒熟悉的感覺?四年前薩默爾正是這麼認為的!“青年軍”有值得押寶的資本,但如何夯實足球功底,錘煉出如巴西、意大利、西班牙般的過硬技術功底,才是更值得押寶的環節!
李玉看完報道,也深知德國青年人成長起來的厲害,再想想未來華夏香港隊的問題,他就有些擔心了,畢竟歸化球員隻是一時之舉,長遠來說還是自身的供給輸送才是王道。
不過,華夏香港自身就有很大的局限性,想要持續的打出好成績,不投入維持歸化模式,也沒有其他的出路。
想多了,李玉就有些黯然神傷,許多事情已經無法再去改變,如果能夠為華夏出戰多好,可是現實沒有那麼多的如果,他今後隻能代表華夏香港隊出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