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善心,福往福來(1 / 3)

第十四章?善心,福往福來

真正的強者,都具有悲天憫人的情懷,“哀民生之多艱”,並願意盡一己之力給弱者以幫助。曆史上偉大人物莫不如此。我們應該學會善待他人,相信每一個來到你身邊的人都是來自上帝的恩賜,而你賦予他人的每一次善行都必有回聲。

善是以愛為圓心,以幸福為半徑的圓

善良,是一個人所有美好品德的基礎。因為心地善良,所以懂得體恤別人,所以可以推己及人,所以慈悲,所以誠實,所以無私,所以相信世界的美好。這樣的人,心中充滿愛,待人充滿善,生活中便也充滿幸福。

如果美德可以有形狀,那麼正直就該是剛直不阿的長方形,公正就該是不偏不倚的正方形,勇敢就該是無堅不摧、銳氣逼人的三角形,而善良,一定是以愛為圓形,以幸福為半徑的完美圓形。

善,是對別人苦難的感同身受,是看到幸福的人時的不妒和祝福,是遇到需要幫助之人時不計回報地施以援手,是以愛的眼光和胸懷來感受世界,來麵對和回饋他人。善良的人,心裏總帶著對別人的體恤和慈悲,當世事不如所願時,因為能體諒別人的難處,所以可以對不如意豁達地接受;當別人遭遇苦難時,總會給予幫助,並從幫助別人中獲得內心的快樂;當別人獲得幸福時,也能胸懷寬廣地給予祝福,並分享對方的快樂。如此,善良的人便獲得了遠比其他人更多的內心的快樂和滿足。

善良的人,可以帶給別人快樂和幸福,又可以真誠地分享別人的快樂和幸福,於是,幸福就在這樣的過程中加倍。沒有人不喜歡和善良的人在一起,同樣的事情,人們總是更願意和善良的人結伴,同樣的機遇,人們總是更願意和善良的人分享。於是無形之中,善良便又帶來了更多的回報。

有位婦人走到屋外,看見自家院子裏坐著三位老人。她並不認識他們,但是她是一個善良的人,她對他們說道:“你們應該餓了,請進來吃點東西吧。”

“我們不可以一起進入一個房屋內。”老人們回答說。

“為什麼呢?”婦人奇怪地問。

其中一位老人指著他的一位朋友解釋說:“他的名字是財富。”然後又指著另外一位說:“他是成功,而我是善良。”接著又補充說:“你現在進去跟你丈夫討論看看,要我們其中的哪一位到你們的家裏。”

婦人進屋跟丈夫說了此事,丈夫高興地說:“讓我們邀請財富進來!”

婦人並不同意:“何不邀請成功呢?”

女兒聽到了父母的談話,建議道:“我們邀請善良進來不是更好嗎?”

這對父母應允了,婦人到屋外問:“三位老者,請問你們哪位是善良?”

“善良”起身朝屋子走去,另外的兩個人也跟著他一起走去。

婦人驚訝地問“財富”和“成功”:“我隻邀請善良,怎麼連你們也一道來了呢?”

老人們相視一笑,然後齊聲回答道:“如果你邀請的是財富或成功,另外兩個人都不會跟著走進去的,而你邀請善良的話,那麼無論善良走到哪兒,其他兩個人都會跟隨的。哪兒有善良,哪兒就有愛,哪兒也就會有財富和成功。”

善良才能帶來成功和財富。有些人覺得善良是一個太高的標準,很難做到,然而事實上,善良不過是日常生活一件件小事的堆積。

古語有雲,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是我聽過的關於善惡之行最精妙的準則。

在這個現實而瑣碎的世界裏,絕大多數時候我們所做的善和惡都並不足以真的改變一個人更別說是拯救或害死一條命。然而善的目的本也並不在於“讓世界充滿愛”那般宏大,而是在有限的能力範圍內,可以給另一個生命帶去一點點美好,一點點就足夠。而每多一個這樣的人,這個現實而瑣碎的世界也就多一分美好。所有這些瑣碎渺小不值一提的美好加在一起,便叫作希望。

從前有一個窮困的和尚,每次出去化緣的時候,他總是麵露喜色,且不停地說:“因緣!因緣!”即使人們沒有給他東西,他同樣也是以笑待之。有的時候,一些不懂事的孩子會用石頭去打他,可他仍舊笑著說道:“因緣!因緣!”

每天晚上,這個和尚大多是在一些破廟裏住。在一個寒風刺骨的晚上,一個書生因為天黑沒有看見他,竟在他頭頂上小解,和尚醒來之後並沒有生氣,隻是笑著說了一句:“因緣!”

書生發現之後,連忙道歉,和尚連忙說不用。

書生被他感動了,於是許諾:“在你百年之後,我一定厚葬你!”

沒過多長時間,因緣和尚就去世了,書生也兌現了自己的承諾,為其舉行了非常隆重的葬禮。在將其火化的時候,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和尚渾身散發著耀眼的金光,向書生說道:“謝謝你超度我,剩下的東西算是給你的補償。”後來,書生在乞丐的骨灰中發現了幾十顆水晶般透明的紫色舍利子。

在別人遇到困難的時候,伸出自己的一雙援助之手,既不會給自己造成多大的損失,還有可能會給自己帶來意想不到的好運氣,這便是積德為善的福報。或許我們暫時看不到自己的回報,可是終究有一天,我們會聽到那響亮的愛的回聲。

善有善德,惡有惡報。有的人吝嗇自己的幫助,不肯施以援手,在自己需要幫助的時候,才追悔莫及。這就是佛家所說的因果報應。要想得善果,就一定要有善因。慷慨予人,也是幫助自己。

生活就像山穀回聲,你付出什麼,就得到什麼;種下什麼樣的種子,就會收獲什麼樣的果實。做人應該保持一顆純潔的赤子之心,行善濟世、關心社會,而不隻是一味獨善其身,應隨俗而不為外物所染。

無水不成海,無木不成林,正是一點點微小力量的集結,最終可以會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行善也是如此,隻要你勇於奉獻自己的愛心,從那些微小的事情做起,我們的這個世界就會因為你的善念而變得更加美麗。

奉獻此生,生命將不再遺憾

現代社會中,隨著經濟的發展、物資的豐富,人們已經逐漸擺脫了單純對於生存的需求而轉向更高程度的對精神生活的追求。而發達的通信技術、便捷的交通工具和各種節約時間成本的機械的普及,人們有了更多的閑暇時間來滿足自己的內心。

然而,當人們擺脫了物質匱乏的壓力,閑下來時,卻又突然發現,雖然現在什麼都不缺了,內心卻空虛了。

常常聽到這樣的悲劇:名牌高校的天之驕子因為種種原因跳樓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原因雖然不盡相同,歸根結底都是內心苦悶,失去了生活的目標和動力,覺得人生不再有切實的意義。

金錢和財富可以讓我們的生存變得輕鬆,卻不能填補我們內心的空洞。內心的豐富,則需要我們去追求更高的價值———為他人奉獻的價值。

懂得奉獻的人,人生便不再隻是自己吃飽穿暖那麼簡單,而是從無私奉獻中體會到生命本源的高級快樂,體會到與人同樂之樂,體會到帶給別人快樂後,共同的快樂。

奉獻使得人更有責任感,讓人不再隻為自己而活,而是為了讓他人甚至讓這個世界更加美好而活。這樣的人,對生活永遠充滿動力和激情,內心也不會被空虛所打倒。

綜觀當今社會,不難發現許多社會精英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為社會、為他人做著無私的奉獻。

比爾·蓋茨的總資產有560億美元,而且連續11年成為世界首富。在一般人看來,如此富有的人生活肯定闊綽,應該不會把小錢看在眼裏。但事實上,正好相反。一次,比爾·蓋茨和一位朋友乘車前往希爾頓,由於去遲了,找不到普通停車處。如果停放在貴賓停車位上,要多花12美元。

“這可不是個好價錢。”比爾·蓋茨不同意停在貴賓停車位上。

“我來付。”他的朋友說。但由於比爾·蓋茨的固執,汽車最後仍然沒有停放在貴賓停車位上。

是什麼原因使蓋茨不願多花幾元錢將車停放在貴賓停車位上呢?原因很簡單,比爾·蓋茨作為一位天才商人深深懂得花錢應像炒菜放鹽一樣恰到好處。哪怕隻是很少的幾元錢甚至幾分錢,也要讓每一分錢發揮出最大的效益。

但是如此“小氣”的人對社會的慷慨大方卻無人能及。20世紀結束前,蓋茨一次捐獻了20億美元,更新了美國所有中學圖書館的電腦。

2004年前,美國《商業周刊》評選50位最慷慨的美國現代慈善家,蓋茨以累計捐款256億美金而名列第一,這些捐款已占了他個人財富的60%,他還多次表示,在他的有生之年,要把自己價值400多億美金的全部財富都捐獻給社會。

比爾·蓋茨在哈佛念到大二還沒有結束就出去打拚天下了。這些年,他成立了兒童基金會、婦女基金會等,在各種場合捐款。為此,哈佛董事會認為,比爾·蓋茨已經成長為一個有人文精神的人,一個懂得用道德和良知麵向世界、知道用自己的智慧和財富回報社會的人,這符合哈佛的“為增長知識和智慧而進來、為服務國家和同胞而出去”的理念,因此,哈佛大學於2008年授給他一個“榮譽學位”。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自己沒有比爾·蓋茨那樣的經濟能力,所以也就沒有什麼可以拿來奉獻的。然而,所謂“不以善小而不為”,正是說每個人一滴水的微小奉獻,也能會聚成改變世界冷漠的汪洋。

愛心是不分貴賤的,不能用金錢來衡量一個人的愛心。隻要你有一顆幫助別人和回饋社會的愛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夠了。雖然一件小小的善舉,對你來說,也許改變不了什麼,但卻能讓受到你恩惠的人感受到像陽光一樣的溫暖。隻要我們心存善念,學會奉獻自己的愛心,學會散播自己的快樂,就可以將這個世界的太陽點亮,讓它溫暖那些傷心、貧窮、苦難的人們。

普通的年輕班主任王國明,在地震時他不顧自身安危指揮學生逃生。房屋垮塌的一瞬間,他用盡最後的力氣將還沒逃出去的女學生推了出去,而自己卻永遠留在了教室裏。雖然他已不在人世了,但是他的幸福卻永遠地留了下來,成為了孩子們一輩子的幸福。

李春燕是大山裏最後的赤腳醫生。一間四壁透風的竹樓,成了天下最溫暖的醫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擔負起十裏八鄉的健康。她沒有任何編製,不享受國家工資和待遇,但她卻堅持肩負起全村2500多人的健康。她在接受采訪時臉上洋溢的那種幸福的表情,詮釋了奉獻可以給一個人的內心注入的力量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