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做人應守德——謙虛慎獨可立身
賢德智愚,唯心定之
凡人才高下,視其誌趣。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視,而日趨汙下;高者慕往哲隆盛之規,而日高即明。賢否智愚,所由區也。
——曾國藩
曾國藩的名字本不是“國藩”二字,而是“子城”。為什麼開始的名字不叫,反而改成了後來這個名字呢?這其中有一段令人稱絕的故事。
想當年曾國藩在市場上賣竹籃,一來二去就跟市場上的人認識了,大家都知道他是曾竹亭的大兒子,喜好讀書,從小就誌向遠大。
這天,父親把曾國藩叫到跟前說:“今天是你弟弟的生日,你賣完了竹籃,到蔣屠戶那裏稱一些肉來,一是給你弟弟過生日,一是給家裏人打打牙祭解解饞。”曾國藩點了點頭。他的運氣不錯,一會兒就把所有的竹籃都賣完了。想起父親的囑托,他趕緊往肉攤跑去。
賣肉的蔣屠戶,看來的是曾國藩,就想考考他。他對曾國藩說:“我這肉有要錢的和不要錢的,你想要哪一種?”曾國藩一想,賣肉的怎麼還有不要錢的呢?於是,他上前問道:“要錢的怎麼說,不要錢的又怎麼說?”
蔣屠戶說:“要錢的就是你拿錢我賣肉,不要錢的就是我來考考你,你若答對了,我就把肉免費送給你。”曾國藩一聽,頓時來了興致,心想:你小看我。讀書的事,可是難不倒我的。我倒是不貪你這點肉,但是我若不答應,就顯得我太沒有膽量了。於是,他爽快地答應了蔣屠戶,說:“好,你這裏既然有不要錢的肉,那就先給我稱一些來。”
蔣屠戶一刀下去,割下了一塊豬肉,有肥有瘦,放在案子上也不稱。他說:“我來給你出個對聯,我說上聯,你答下聯。你若答對了就把這肉直接拿走。我的上聯是:殺牲命養人命,以命養命。”
曾國藩一聽,這個蔣屠戶果然不簡單,出的上聯很有水平。情急之下,他竟然一時想不到合適的下聯。這時,旁邊賣香燭紙錢的店鋪前,一個孩子燃放的爆竹吸引了曾國藩的注意,他猛地想出了下聯,便脫口而出:“拿金錢換紙錢,用錢買錢。”
曾國藩的下聯一出,圍觀的眾人就喝彩起來,蔣屠戶也不禁伸出了大拇指。他把案子上的肉放到曾國藩的手上說:“既然你答上了我的對子,這個肉就免費送給你。孩子,我早聽說你非常喜歡讀書,並且有很高的誌向,相信你以後一定會有一番作為的。但是,你要記住你今天的話,千萬不能‘以命養命’、‘用錢換錢’啊。”這時,曾國藩才明白蔣屠戶的真正意圖,並深深地將這番叮嚀記在了心上。
在中了進士以後,曾國藩將自己原來的名字改成了“國藩”,意為“要做國家的藩籬”,同時以“不為聖賢,便為禽獸;不問收獲,隻問耕耘”自勉。
後來,盡管曾國藩經曆了很多,可是他從來沒有忘記長輩的叮嚀,取得成績的時候,也沒有忘記人生最初的方向。
當一個人還是普通人時,周遭沒有過多的誘惑,所以保持住善良、不貪婪的秉性並不難。可是,當位高權重,生活的圈子也發生了變化時,能夠不受周圍人的影響,還能保持住原來的性情的人,就非常難得了。
所以曾國藩說:“凡人才高下,視其誌趣。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視,而日趨汙下;高者慕往哲隆盛之規,而日高即明。賢否智愚,所由區也。”判斷一個人是高尚還是低下,要從他的誌向興趣開始。卑鄙的人安於世俗之流庸俗鄙陋的眼光,就會越來越汙穢不堪。高尚的人仰慕向往哲人的思想,遵循賢者製定的規矩,從而越來越高尚明理。是賢者還是迂腐之人,都要看一個人的誌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