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雖心中不願稱臣,可是眼下除了稱臣之外也別無他法。三韓、高句麗本就沒有鮮卑、匈奴地大物博,假如再不稱臣,就等於與南燁、劉備、曹丕三家為敵,孫權可沒這個膽量。於是隻好效仿曹丕獻表稱臣,自降吳王。
南燁接受了曹丕請降,自然不會拒絕孫權。自此曹丕、孫權名義上便成了漢臣,鮮卑、烏桓、三韓、高句麗也都成了漢地,再加上劉備的匈奴之地也稱漢,漢朝疆土比起獻帝在位時擴大了兩倍不止。若再加上西羌、澳洲、西域等新增之地,大漢疆土增幅在三倍以上。
劉備、曹丕、孫權都消停下來,南燁便開始大力改革,擴充國力。又在幽州建陪都,名為北都,與交州南海的南都遙相呼應。
北都的興建令孫、曹、劉三家又心跳了一把,還以為南燁打算出兵北伐,於是紛紛遣使納貢。劉備擔心自己頂著個皇帝的帽子招來南燁猜忌,也在諸葛亮的建議之下自降漢王。不過事實證明三家是虛驚一場,南燁根本沒有出兵,不費一兵一卒就令劉備自降一級。
此時南漢的國力達到頂峰,百姓安居、四方臣服,萬國來朝。不少文臣、武將都建議南燁興兵北伐,開疆擴土。可是南燁卻沒有答應,反而提出了三王自治的寬鬆政策,確保劉備、曹丕、孫權三人在各自領地內的權利五十年不變,還讓他們當一方諸侯。
劉備、曹丕、孫權雖都堪稱一代雄主,可是見識比起南燁就差遠了。南燁控製的中原地區政通人和,科技日新月異,生產力穩步提高,隻用了十年時間就撫平了戰爭的創傷,成就了南漢盛世。劉備、曹丕、孫權三人倒是想自治,可是自治的效果遠沒有效仿南燁改革來得好,於是三家全都跟風南燁改革政體,不論是政治、經濟、教育、科技全都照搬南漢,三家治下百姓也都與漢人無異,與中原通商、通婚,加速了民族融合。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五十年對於一個人來說很長,可是對於曆史長河來說不過是短短一瞬。就在這一瞬之間,無數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離開了人世。劉備、曹丕、孫權、關羽、張飛、諸葛亮、魯肅,包括南燁麾下的賈詡、戲誌才、黃忠、王越、蔡邕、華佗等人都相繼離世。
南燁常年修煉房中術,又有長壽技能在身,雖年近百歲卻還十分硬朗,一眾妻妾也都跟著沾光。身邊的幾位重臣被南燁用賜星技能多加了十年陽壽,雖然已經養老在家,但也都兒孫滿堂活得不錯。天下百姓皆言光華國師大道通神,上天賜福,朝中這才出了這麼多長壽之人。
劉備、曹丕、孫權可沒本事活南燁這麼長,他們三人一直努力追逐著南燁的改革步伐,想要有一天趕超南漢再入中原,不過這個願望一直到他們身死也沒能實現。劉備死後劉禪繼位,這是個樂不思蜀的主,並無太大野心,自然也不會與南燁為敵。曹丕、孫權的後人與劉禪半斤八兩,皆是安於享樂之人,遠遠不如先人。
南燁見時機已到,直接發下三份詔書,取消三王自治,將北方廣袤土地收歸國有。劉禪三人和他們治下的百姓早已習慣了接受南漢領導,所以誰也沒有反抗,皆俯首稱臣,自此天下一統。
天子劉懿本是南燁之子,如今天下太平,他便想恢複本姓,不再假冒劉氏子孫。於是在南燁的安排下,劉懿將皇位禪讓給南燁之孫南雲。南雲登基之後宣布國號、年號、施政方針一律不變,隻是皇室由劉姓更換為南。
朝臣、百姓早就有人盼望南燁登基為帝,如今南雲繼位也算眾望所歸,根本無人反對。南燁借著南雲登基,天下一統的機會召集文武,舉行封聖儀式,冊封各行各業為國建功之人。呂布、趙雲等將被封為武聖,華佗、張仲景被封為醫聖,馬鈞、黃月英被封為工聖……
冊封儀式過後,南燁將妻妾子嗣和心腹重將聚在一處道:“如今天下太平,我打算四處走走,看看這大好河山,朝中之事便交給薑維他們做主便是。你等誰願與我同行便一齊啟程。”
眾人聞言都很興奮,蔡琰道:“夫君曾言家鄉在極西之地,如今我大漢海船已可渡海抵達大秦。夫君何不帶我等回家鄉看看?”
南燁聞言不由一愣,在古代生活了幾十年,他早就將這裏當成了家鄉。南燁突然發現自己已經好久沒想家了。此時聽蔡琰提起,南燁覺得到了說出真相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