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要有眼神交流。
跟孩子說話時,一定要直視孩子的眼睛。
②態度要尊重,口氣要堅定。
說話時的態度尤為關鍵,因為你的態度很難掩飾,很容易就會被對方覺察到。在生活中,你可能會更喜歡身邊那些對你尊重或親切的人,而那些壓製你、動不動就對你冷嘲熱諷的人,無疑最遭你反感。
我開講座時,經常聽到家長難過地說:孩子不尊重自己。然而,許多家長在跟孩子說話時都用一種居高臨下、憤怒、挖苦的語氣。即使不是故意的,孩子也能敏銳察覺到,這會給孩子一種心理壓力,讓孩子也以同樣的語氣與家長對話。
有的家長在沒招時,會用哀求的口氣跟孩子說話,比如“你能幫我……嗎?”這些家長可能還不太明白為什麼孩子還是不聽。因為孩子隻會從字麵去理解這句話,覺得“這個忙可幫可不幫”,而很顯然,你並非是要表達這種意思。
有時,家長也會這樣說:“你可以……嗎?”這也不是一個好方式,因為孩子很容易用一個“不”字把你拒之門外。對孩子來說,說“不”是件輕鬆、不費力的活。因此,和孩子說話時,注意不要用容易被他拒絕的方式,而要用引起他注意力的方式直接表達你的意思;不要采用詢問的方式,而要以尊重的態度、堅定的口吻直接告訴他應該怎麼做,然後保持眼神交流,讓他做一件具體的事,如“請馬上開始收拾玩具”。
③非語言交流要嚴肅、沉穩。
這裏的非語言交流,主要是指你的姿勢、手勢、表情、語氣及語速、音量等。一般說來,你可以背著手站在孩子麵前,表情要嚴肅、正經,語氣要堅決(聲音稍高,但並不是吼叫)、沉穩、慎重。
孩子越小,他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和反應能力就越有限,所以你就越要通過非語言交流傳達出威嚴的態度。有研究表明:給嬰兒觀看同一個人不同麵部表情的照片或視頻,嬰兒們能準確無誤地辨認出每一種情緒,並作出相應的回應(如果是笑臉,他們就會笑;是苦瓜臉,他們就哭;如果是發怒的表情,他們則會回避)。而且,這種試驗在不同種族嬰兒身上的測試結果都完全相同。
越小的孩子,對你的語言信息回應得越少,對你的非語言信息回應得就越多。孩子越來越大的時候,他才會注重語言信息,但同時也會察覺你的非語言信息。如果你的話語表達了一種意思(如“我希望你聽話”),而非語言信息卻傳達了另外一種信息(如“這到底管不管用啊”),那麼孩子立即就會意識到你的躊躇不定,從而對你說的話更有抵觸心理。
在此出現了一個困境:你的非語言交流一方麵反映了你的真實感情,很難“裝模作樣”,一方麵你又必須努力做出一副堅決果斷的樣子。那麼,你應該怎麼辦呢?你可以暗自給自己打氣,保持冷靜,並期待孩子乖乖聽話。這種信息會通過你的非語言交流傳達給孩子,並讓孩子意識到你絕不是隨便說說。
①要有眼神交流。
跟孩子說話時,一定要直視孩子的眼睛。
②態度要尊重,口氣要堅定。
說話時的態度尤為關鍵,因為你的態度很難掩飾,很容易就會被對方覺察到。在生活中,你可能會更喜歡身邊那些對你尊重或親切的人,而那些壓製你、動不動就對你冷嘲熱諷的人,無疑最遭你反感。
我開講座時,經常聽到家長難過地說:孩子不尊重自己。然而,許多家長在跟孩子說話時都用一種居高臨下、憤怒、挖苦的語氣。即使不是故意的,孩子也能敏銳察覺到,這會給孩子一種心理壓力,讓孩子也以同樣的語氣與家長對話。
有的家長在沒招時,會用哀求的口氣跟孩子說話,比如“你能幫我……嗎?”這些家長可能還不太明白為什麼孩子還是不聽。因為孩子隻會從字麵去理解這句話,覺得“這個忙可幫可不幫”,而很顯然,你並非是要表達這種意思。
有時,家長也會這樣說:“你可以……嗎?”這也不是一個好方式,因為孩子很容易用一個“不”字把你拒之門外。對孩子來說,說“不”是件輕鬆、不費力的活。因此,和孩子說話時,注意不要用容易被他拒絕的方式,而要用引起他注意力的方式直接表達你的意思;不要采用詢問的方式,而要以尊重的態度、堅定的口吻直接告訴他應該怎麼做,然後保持眼神交流,讓他做一件具體的事,如“請馬上開始收拾玩具”。
③非語言交流要嚴肅、沉穩。
這裏的非語言交流,主要是指你的姿勢、手勢、表情、語氣及語速、音量等。一般說來,你可以背著手站在孩子麵前,表情要嚴肅、正經,語氣要堅決(聲音稍高,但並不是吼叫)、沉穩、慎重。
孩子越小,他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和反應能力就越有限,所以你就越要通過非語言交流傳達出威嚴的態度。有研究表明:給嬰兒觀看同一個人不同麵部表情的照片或視頻,嬰兒們能準確無誤地辨認出每一種情緒,並作出相應的回應(如果是笑臉,他們就會笑;是苦瓜臉,他們就哭;如果是發怒的表情,他們則會回避)。而且,這種試驗在不同種族嬰兒身上的測試結果都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