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口吻,一點也不像個17歲的少女所言。隻是,17歲的少女到底應該是什麼樣子呢?世界這麼大,就好像成年人,同樣的年齡,知識、個性都會千差萬別,年輕的他們不也一樣嗎?
如果一個少年在學業上取得超越同齡人的成果,提前邁入成年人的世界,聽到的一般是“天才”的驚呼,被誇獎智商超群、出類拔萃。但如果一個少年對世界的認知、對社會事務的判斷超出了成年人,為何卻經常招致成年人的批評,甚至被認為一定是被其他成年人所利用呢?
其實,每個人的成長都會受成年人的影響,而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其家人。比如,梅麗莎本身就是一個致力於女性權利的記者,最認同希拉裏所說的“女權就是人權”的說法。因此她對女兒被希拉裏就讀過的學校錄取,自然是再開心不過了,而母親所做的一切自然對女兒有所影響,也讓她更加獨立。
如果馬拉拉的父母也像很多其他父母那樣,剝奪了女兒接受教育的權利,馬拉拉就感受不到教育帶給人的改變;如果在接到各種威脅後,父母不再支持女兒繼續發聲,那馬拉拉也堅持不了那麼久;如果在遭到塔利班槍擊之後,這個世界沒有給予馬拉拉如此多的幫助和支持,馬拉拉也不會走到今天。
所以,當一個個了不起的年輕人出現的時候,成年人是不是應該更有責任去愛護和支持他們呢?
這樣的口吻,一點也不像個17歲的少女所言。隻是,17歲的少女到底應該是什麼樣子呢?世界這麼大,就好像成年人,同樣的年齡,知識、個性都會千差萬別,年輕的他們不也一樣嗎?
如果一個少年在學業上取得超越同齡人的成果,提前邁入成年人的世界,聽到的一般是“天才”的驚呼,被誇獎智商超群、出類拔萃。但如果一個少年對世界的認知、對社會事務的判斷超出了成年人,為何卻經常招致成年人的批評,甚至被認為一定是被其他成年人所利用呢?
其實,每個人的成長都會受成年人的影響,而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其家人。比如,梅麗莎本身就是一個致力於女性權利的記者,最認同希拉裏所說的“女權就是人權”的說法。因此她對女兒被希拉裏就讀過的學校錄取,自然是再開心不過了,而母親所做的一切自然對女兒有所影響,也讓她更加獨立。
如果馬拉拉的父母也像很多其他父母那樣,剝奪了女兒接受教育的權利,馬拉拉就感受不到教育帶給人的改變;如果在接到各種威脅後,父母不再支持女兒繼續發聲,那馬拉拉也堅持不了那麼久;如果在遭到塔利班槍擊之後,這個世界沒有給予馬拉拉如此多的幫助和支持,馬拉拉也不會走到今天。
所以,當一個個了不起的年輕人出現的時候,成年人是不是應該更有責任去愛護和支持他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