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表象看,社會確實是太需要“自由”了,無論是目標選擇和追求,還是方法完備和完善,都很需要“自由”。社會中,也到處都可以遇見、聽見或者看見在呼籲和呼喚“自由”的人物和事例。但從心理內在的運行和發展狀態看,人們和人類確實難以把握和掌握這種越來越大、越來越多、越來越快和越來越深的對“自由”的追求和“自由”自身的運行及發展,在還要用“自由”的方法來追求“自由”的目的時更是如此。於是,人們把目光移向並聚焦到了社會的另一個運行極端“管理”——“管理”是否就可以成為追求“自由”和最終達到“自由”目的的路徑、渠道、方式和方法?社會實踐發現,現代社會不僅有“自由”的需要,而且更有“管理”的需要;現代社會不僅創造了“自由”的動力和境界,而且也創造了“管理”的動力和境界;不僅把“自由”推到了一個極端狀態,而且也把“管理”推到了一個極端狀態。不論“管理”在不同時期的表述方法怎樣不同,但人類加強“管理”的趨勢卻一目了然:既有越來越強力的需要,又有越來越科學的需要。我們又以怎樣認為“自由”和“管理”是兩個角度和向度不同但程度和力度相同,在互動並促進人類社會的運行和發展的方法及其狀態。勿庸置疑,在現代社會裏,人類對“自由”和“管理”的要求、追求和創造的確都是達到了一個空前的無與倫比的地步和程度,但人們隻是停留在“顯意識”層麵,很少意識到,人們一直在追求的“自由”並不是一個絕對的“自然自由”——表現為越在追求自由時就越感覺不自由,並形成了一個在“管理”前提下的相對“實然自由”的概念。這個概念涉及的是一係列的有關“自由”的必然性、應然性、實然性、突然性和自然性的問題,而且強調“法治”就是一個從“實然”到“應然”又到“突然”再到“必然”最後達到“自然”的路徑。可見,如果從意識上已經認識到和認同了其一種“不自由”,其實也是另一種“自由”的狀態,甚至還是一種更高境界和程度的自由。這是對中國新文化運動的領導者之一胡適的一句話“情願不自由,也是自由了”有所感悟而形成的一種理念。這句話是胡適對自己與曹珮聲相愛卻沒有勇氣衝破禮教的自我安慰,但現在讀來卻別有一番心理學意義。從這個視角出發,可以認為:人們目前正在探詢和探索的“管理”,卻並不是一個對“管理”的管理,而實際卻是一個對“自由”的管理,是一個在“自由”基礎上對“自由”的管理,就像“自由”也不是一個對“自由”的自由而是對“管理”的自由一樣。由此形成了兩個相互對立、牽製和運動從而有所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範疇和領域,它們之間如果不是對立而是相互牽製、製約和約束的話,都會產生極端式的分化、變化和異化,就會失去平衡從而走向極端,就會深刻地作用和影響到了人類社會正常的運行和發展的方向和程度。
從表象看,社會確實是太需要“自由”了,無論是目標選擇和追求,還是方法完備和完善,都很需要“自由”。社會中,也到處都可以遇見、聽見或者看見在呼籲和呼喚“自由”的人物和事例。但從心理內在的運行和發展狀態看,人們和人類確實難以把握和掌握這種越來越大、越來越多、越來越快和越來越深的對“自由”的追求和“自由”自身的運行及發展,在還要用“自由”的方法來追求“自由”的目的時更是如此。於是,人們把目光移向並聚焦到了社會的另一個運行極端“管理”——“管理”是否就可以成為追求“自由”和最終達到“自由”目的的路徑、渠道、方式和方法?社會實踐發現,現代社會不僅有“自由”的需要,而且更有“管理”的需要;現代社會不僅創造了“自由”的動力和境界,而且也創造了“管理”的動力和境界;不僅把“自由”推到了一個極端狀態,而且也把“管理”推到了一個極端狀態。不論“管理”在不同時期的表述方法怎樣不同,但人類加強“管理”的趨勢卻一目了然:既有越來越強力的需要,又有越來越科學的需要。我們又以怎樣認為“自由”和“管理”是兩個角度和向度不同但程度和力度相同,在互動並促進人類社會的運行和發展的方法及其狀態。勿庸置疑,在現代社會裏,人類對“自由”和“管理”的要求、追求和創造的確都是達到了一個空前的無與倫比的地步和程度,但人們隻是停留在“顯意識”層麵,很少意識到,人們一直在追求的“自由”並不是一個絕對的“自然自由”——表現為越在追求自由時就越感覺不自由,並形成了一個在“管理”前提下的相對“實然自由”的概念。這個概念涉及的是一係列的有關“自由”的必然性、應然性、實然性、突然性和自然性的問題,而且強調“法治”就是一個從“實然”到“應然”又到“突然”再到“必然”最後達到“自然”的路徑。可見,如果從意識上已經認識到和認同了其一種“不自由”,其實也是另一種“自由”的狀態,甚至還是一種更高境界和程度的自由。這是對中國新文化運動的領導者之一胡適的一句話“情願不自由,也是自由了”有所感悟而形成的一種理念。這句話是胡適對自己與曹珮聲相愛卻沒有勇氣衝破禮教的自我安慰,但現在讀來卻別有一番心理學意義。從這個視角出發,可以認為:人們目前正在探詢和探索的“管理”,卻並不是一個對“管理”的管理,而實際卻是一個對“自由”的管理,是一個在“自由”基礎上對“自由”的管理,就像“自由”也不是一個對“自由”的自由而是對“管理”的自由一樣。由此形成了兩個相互對立、牽製和運動從而有所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範疇和領域,它們之間如果不是對立而是相互牽製、製約和約束的話,都會產生極端式的分化、變化和異化,就會失去平衡從而走向極端,就會深刻地作用和影響到了人類社會正常的運行和發展的方向和程度。
簡言之,人類及其社會本身就是先有“自由”而後才有“管理”的。“自由”是“自然”的,“管理”則是“社會”的;“自由”是先天的,“管理”則是後天的;“管理得如何”將直接決定人類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運行和發展。推論可知,現實的很多問題其實並不是產生於“自由不足”,而是形成於“自由太多”、“不會管理”或“沒有科學管理”。典型案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巴黎和約及其隨後的各國外交和國際政治就是一種對國際事務“不會管理”的態勢。它實際是形成和產生德國法西斯的一個很重要的外部原因。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如何管理”的問題不僅體現了人類對管理的認識水平,也關係到人類社會未來將怎樣運行和發展的操作水平,而且還關係到一個“自由”將如何保持社會化及其持續化和良性化的問題。其開始一般是對“自由”的壓抑和破壞,而到最後才是對“自由”的尊重和駕馭及其發展和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