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泉
積陰之氣為水。水本曰源,源曰泉。水本作囗,象眾水並流,中有微陽之氣也,省作水。源本作原,亦作囗,從泉出廠下;廠,山岩之可居者。省作原,今作源。泉本作(古泉字),象水流出成川形也。知三字之義,而泉之品思過半矣。
山下出泉曰蒙。蒙,稚也,物稚則天全,水稚則味全,水稚則味全。顧鴻漸曰山水上。其曰乳泉石池漫流者,蒙之謂也。其曰瀑湧湍激者,則非蒙矣,故戒人勿食。
混混不舍,皆有神以主之,故天神引出萬物。而漢書三神,山嶽其一也。
源泉必重,而泉之佳者尤重。餘杭徐隱翁嚐為餘言;以鳳皇山泉,較阿姥墩百花泉,便不及五錢。可見仙源之勝矣。
山厚者泉厚,山奇者泉奇,山清者泉清,山幽者泉幽,皆佳品也。不厚則薄,不奇則蠢,不清則濁,不幽則喧,必無佳泉。
山不亭處,水必不亭。若亭即無源者矣。旱必易涸。
石流
石,山骨也;流,水行也。山宣氣以產萬物,氣宣則脈長,故閱山水上。《博物誌》:石者,金之根甲。石流精以生水。又曰:山泉者,引地氣也。
泉非石出者必不佳。故《楚辭》雲:飲石泉兮蔭鬆柏。皇甫曾送陸羽詩:幽期山寺遠,野飯石泉清。梅堯塵《碧霄峰茗詩》:烹處石泉嘉。又雲:小石冷泉留早味。誠可謂賞鑒者矣。
鹹,感也。山無澤,則必崩;澤感而山不應,則將怒而為洪。
泉往往有伏流沙土中者,挹之不竭即可食。不然則滲瀦之潦耳,雖清勿食。
流遠則味淡。須深潭氵亭畜,以複其味,乃可食。
泉不流者,食之有害。《博物誌》:山居之民,多癭腫疾,由於飲泉之下不流者。
泉湧出曰。在在所稱珍珠泉者,皆氣盛而脈湧耳,切不可食,取以釀酒或有力。
泉有或湧而忽涸者,氣之鬼神也。劉禹錫詩沸水今無湧是也。否則徙泉、喝水,果有幻術邪。泉懸出曰活,暴溜曰瀑,皆不可食。而廬山水簾,洪州天台瀑布,緊入水品,與陸經背矣。故張曲江《廬山瀑布》詩:吾聞山下蒙,今乃林巒表。物性有詭激,坤元曷紛矯。默默置此去,變化誰能了。則識者固不食也。然瀑布實山居之珠箔錦幕也,以供耳目,誰曰不宜。
清寒
清,朗也,靜也,澄水之貌。寒,冽也,凍也,覆冰之貌。泉不難於清,而難於寒。其瀨峻流駛而清,岩奧陰積而寒者,亦非佳品。
石少土多沙膩泥凝者,必不清寒。
蒙之象曰果行,井之象曰寒泉。不果則氣滯而光不澄,不寒則性燥而味必嗇。
冰,堅水也,窮穀陰氣所聚。不泄則結,而為伏陰也。在地英明者惟水,而冰則精而且冷,是固清寒之極也。謝康樂詩:鑿冰煮朝?《拾遺記》:蓬萊山冰水,飲者千歲。
下有石硫者,發為溫泉,在在有之。又有共出一壑,半溫半冷者,亦在在有之,皆非食品。特新安黃山朱砂湯泉可食。《圖經》雲:黃山舊名黟山,東峰下有朱砂湯泉可點茗,春色微紅,此則自然之丹液也。《拾遺記》:蓬萊山沸水,飲者千歲。此又仙飲。
有黃金處水必清,有明珠處水必媚,有孑鮒處水必腥腐,有蛟龍處水必洞黑。惡不可不辨也。
甘香
甘,美也,香,芳也。《尚書》:稼穡作甘黍。甘為香黍惟,甘香,故能養人。泉惟甘香,故亦能養人。然甘易而香難,未有香而不甘者也。
味美者曰甘泉,氣芳者曰香泉,所在間有之。
泉上有惡木,則葉滋根潤,皆能損其甘香。甚者能釀毒液,尤宜去之。
甜水以甘稱也。《拾遺記》:員嶠山北,甜水繞之,味甜如蜜。《十洲記》:元洲玄澗,水如蜜漿。飲之,與天地相畢。又曰:生洲之水,味如飴酪。
水中有丹者,不惟其味異常,而能延年卻疾,須名山大川諸仙翁修煉之所有之,葛玄少時,為臨阮令。此縣廖氏家世壽,疑其井水殊赤,乃試掘井左右,得古人埋丹砂數十斛。西湖葛井,乃稚川煉所,在馬家園後,淘井出石匣,中有丹數枚如芡實,啖之無味,棄之。有施漁翁者,拾一粒食之,壽一百六歲。此丹水尤不易得。凡不淨之器,切不可汲。
宜茶
茶,南方嘉木,日用之不可少者。品固有[A134]惡,若不得其水,且煮之不得其宜,雖佳弗佳也。
茶如佳人,此論雖妙,但恐不宜山林間耳。昔蘇子瞻詩:從來佳茗似佳人,曾差山詩移人尤物眾談誇,是也。若欲稱之山林,當如毛女、麻姑,自然仙風道骨,不浼煙霞可也。必若桃臉柳腰,宜亟屏之銷金帳中,無俗我泉石。
鴻漸有雲:烹茶於所產處無不佳,蓋水土之宜也。此誠妙論。況旋摘旋瀹,兩及其新邪。故《茶譜》亦雲:蒙之中頂茶,若獲一兩,以本處水煎服,即能祛宿疾。是也。今武林諸泉,惟龍泓人品,而茶亦惟龍泓山為最。蓋茲山深厚高大,佳麗秀越,為兩山之主。故其泉清寒甘香。虞伯生詩:但見飄中清,翠影落群岫。烹煎黃金芽,不取穀雨後。姚公綬詩:品嚐顧渚風斯下,零落《茶經》奈爾何。則風味可知矣,又況為葛仙翁煉丹之所哉!又其上為老龍泓,寒碧倍之。其地產茶,其為南北山絕品。鴻漸第錢唐天竺、靈隱者為下品,當未識此耳。而《郡誌》亦隻稱寶雲、香林、白雲諸茶,皆未若龍泓之清馥雋永也。餘嚐一一試之,求其茶泉雙絕,兩漸罕伍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