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故事要從1644年講起,因為這一年是農曆甲申年,後來這一年又有了個特殊的稱號:“甲申國難”。
1644年正月,農民起義軍首領李自成在在西安稱帝,建國號“大順”。
在前一年的10月,李自成攻破潼關,殺死督師孫傳庭,占領陝西全省。對於明末名將孫傳庭,後世有這麼一句評價“傳庭死而明亡矣”,也就是說關內阻擋李自成的最後的對手已經被李自成擊敗。
崇禎皇帝繼位以來,可以用可憐來形容,沒日沒夜的幹,不是碰上天災就是碰上人禍,關外還有滿清是不是過來騷擾一下,窮的就差當褲子了。但大明公司經過兩百多年的掙紮,到了崇禎的手裏,基本已經麵臨著破產清算,估計神仙也救不了。
當時的明政府麵臨著至少四個大患:一是沒錢,二是滿清的騷擾,三是天災,四是內部的造反。哪怕隻麵臨三個,大明朝可能還能繼續下去,可惜,就像坦泰尼克號能承受最多四個密封艙最後撞壞了五個。有時候生死就差那麼一線。
這種詭異的現象,後世稱之為氣數。
關內的起義軍李自成和張獻忠,哪個都不是善主,和明朝打了十幾年,作戰經驗越來越豐富;關外滿清在那個時代最出色的軍事家和政治家皇太極的帶領下,虎視眈眈,滿清從萬曆開始,經過薩爾滸之戰遼沈之戰廣寧之戰鬆錦大戰鬆山之戰等一係列戰役之後,逐步把戰線推進到山海關。大明政府在關外隻剩下寧遠一座孤城。
而且在這一係列戰役中,滿清不僅得到了東三省廣大的土地和人口,而且還收降了一批當時明朝為數不多的幾個名將如祖大壽、洪承疇等,這幾個人如果要放在今天,那都是可以授“上將”的。
李自成的機會非常不錯,大明朝就快要撐不住了,他所要做的就是輕輕推一下。於是李自成決定東征,確立了“先取關中,再向京師”的戰略。正是這個戰略,我以為李自成有個最大的弱點,短視。也正是這個弱點,使得李自成終其一生隻能當流寇。
我們分析一下“先取關中,再向京師”這個戰略,基本上和國民黨當年把延安拿下來差不多,除了政治意義,其他能獲得的東西比較有限。
對李自成來講,要實行這個戰略就沒法經營好自己的根據地,根據地經營不好根基就比較薄弱,根基比較薄弱別人反攻就容易頂不住,頂不住就容易一潰千裏,一旦一潰千裏就會失去信心,失去信心就會失敗。
李自成集結了20萬精銳部隊,老李的運氣是相當不錯的,一路上基本沒有遇到什麼抵抗,經過太原,大同,宣府,直接就打到北京了。
總共用了2個多月的時間,我測了一下李自成走的線路的距離,1500公裏左右。大部分情況下,李自成的軍隊忙著接受投降。
中國改朝換代是比較頻繁的,大部分當官的都是很懂得“以史為鑒”的,所以他們很識時務地換身衣服繼續當官。?
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的軍隊到達北京西直門,開始攻城。
這個戰役實在是沒什麼好講的,因為守城的人,什麼兵部尚書、吏部侍郎,都比較忙——忙著給大順軍開門。當天,外城失陷,第二天,內城失陷,崇禎住在紫禁城,就是今天的故宮。
我以為這幫官吏是非常不地道的,好歹是給崇禎打工的,不幹活也就罷了,還專門挖牆腳。也難怪崇禎最後留下遺詔:文臣皆可殺。的確可殺。
一家公司倒閉,員工的責任確實比較小,但是不代表員工就可以完全不幹活,不幹活也就罷了,你可以辯解說受到要破產的影響心情不好。但是在清算前把公司的資產拿出去免費送給競爭對手——下一任老板,這就是人品問題了。
小平同誌說,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我說,人品問題也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
這樣的員工,如果我是新老板,我是不要的。
大明倒閉了,老板必然是要承擔後果的,雖然導致這家公司破產的主要責任不在崇禎,而是前幾任董事長。沒誰讓你倒黴呢!
在北京攻破之前,崇禎是有很多種選擇的,可以遷都,可以逃跑。崇禎選擇了自殺。
關於崇禎的自殺,按照馬克思主義曆史唯物觀的說法,崇禎是大地主大封建階級的代表,代表的是落後的生產力。他的滅亡是必然的。他的自殺是曆史的選擇,是不值得同情的。
我以為,這麼說是很扯淡的,我不懂什麼是曆史的選擇,我隻知道,自殺是需要勇氣的,在可以不死的情況下,為了責任選擇自殺,更是一種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