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有一個研究成功的機構,曾經長期追蹤50個年輕人,直到他們年滿70歲。結果發現:其中隻有1個人很富有,有3個人有經濟保障,剩下46人生活拮據。這46個人之所以失敗,並非是因為年輕時努力不夠,而是因為他們目標不清晰,而且從不主動去定位自己的人生。
李開複曾在一次答記者問中無限感歎道:“中國的學生和職員大多屬於比較內向的類型,在學習和工作中還不夠主動。在學校時,學生往往需要老師安排學習任務,或是按照老師的思路做課題研究。在公司裏,中國職員常常要等老板吩咐做什麼事、怎麼做之後,才開始工作。但是,要想在現代企業中獲得成功,就必須努力培養自己的主動意識,在工作中要勇於承擔責任,主動為自己設定工作目標,並不斷改進方式和方法。隻有積極主動的人才能在瞬息萬變的競爭環境中獲得成功,隻有善於展示自己的人才能在工作中獲得真正的機會。”
在微軟公司任副總裁期間,有一次李開複收到了一份非常特殊的求職申請書。與以往收到的申請書不同的是,這位申請人的求職資料中不僅包含了他的自我介紹、對微軟研究院的向往,以及他為什麼認為自己是合適的人選,還有他曾經發表過的論文、老師的推薦信和他來微軟之後希望做的課題等。
在李開複看來,有著這樣充分準備的求職者,定然是一名出自高等學府的拔尖者,然而事實卻相反。盡管如此,這份自我推銷的簡曆卻奏效了。因為李開複認為,這份申請書不僅詮釋了這位求職者對微軟的熱情,而且也詮釋了他對未來職場目標的積極態度。
當李開複親自麵試這位求職者時,這位求職者又遞上了一份更充分的個人資料。最後,當李開複問這位求職者還有沒有問題時,求職者卻反問李開複:“你對我還有沒有任何的保留?”對於這位求職者能否順利進入新的研究領域,李開複確實有疑慮,因此就又接著問了他一些專業性問題,然而對方卻舉出了非常有說服力的兩個例子。
最終,李開複雇用了這名應聘者。因為在他看來,這位應聘者無時無刻不在為自己的目標而努力,而且在整個麵試過程中,他都非常主動地展現自己。這名員工後來在微軟做得非常出色。
世界聞名的潛能激發大師——美國的安東尼·羅賓先生曾提出一個非常著名的“必寧成功公式”。這條公式的第一步是要知道你所追求的,也就是要有明確的目標。第二步就是要知道該怎麼主動去做,應立即采取最有可能達到目標的做法,否則你隻是在虛構目標。
李開複說過:“不要讓事情找上你,應主動對事情施加影響。不要忘了,被動就是棄權。”如果我們想要掌握自己的命運,那麼就必須主動為自己設定目標,並不斷改進追求目標的方式和方法。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用積極主動的態度來做出決定,那麼必然能夠挑戰更高層次的自己。
美國有一個研究成功的機構,曾經長期追蹤50個年輕人,直到他們年滿70歲。結果發現:其中隻有1個人很富有,有3個人有經濟保障,剩下46人生活拮據。這46個人之所以失敗,並非是因為年輕時努力不夠,而是因為他們目標不清晰,而且從不主動去定位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