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佛手生薑汁 佛手9g,生薑2片,白砂糖適量。前2味水煎取汁後,調入白砂糖溫服。本方適用於肝胃不和所致妊娠惡阻。
4.白術湯 取白術25g,煎湯,頻頻飲服。適用於脾虛胃氣上逆型妊娠劇吐及胎動不安。
5.枇杷飲 鮮枇杷葉10g(刷去毛),鮮蘆根10g,水煎取汁代茶飲。本方適用於妊娠劇吐見嘔吐苦水或酸水,胸脅及脘腹脹滿,噯氣、善太息(俗謂長出氣)、頭暈且脹、煩急易怒,苔微黃,舌邊尖紅,脈弦滑者。
中藥複方
1.孕吐調衝湯(趙棣華)
組成 黨參30g,白術15g,茯苓15g,京半夏15g,陳皮8g,香附12g,白蔻12g,生薑6g,大棗12g,黃芩10g,白芍15g,牡蠣30g,甘草6g。
功效 健脾和胃,降逆止嘔。適用於妊娠劇吐之脾胃虛弱證,症見惡心嘔吐,胃腹脹悶,不思飲食,食入即吐,頭暈體倦,嗜睡者。
用法 水煎,每日1劑,分2次口服。
來源 杜懷棠.中國當代名醫驗方大全.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579
2.平肝和中湯
組成 代赭石10~20g,綠梅花5g,紫蘇梗10g,吳茱萸1g,薑半夏6g,薑竹茹6g,陳皮6g,黃連3g。
功效 平胃降逆,平肝和中。適用於妊娠劇吐,症見食入即吐,飲水亦吐,甚則嘔吐黃苦水及痰涎,肢軟無力,精神不振,胸脅滿悶,尿少色黃,口幹便幹者。
用法 水濃煎,每日1劑,少量頓服。10天為1個療程。
來源 範旭陽.平肝和中法治療妊娠劇吐60例.江蘇中醫,1994,15(5):17
3.香砂六君子湯加減
組成 黨參20g,茯苓20g,生薑6g,炙甘草6g,白術30g,法半夏12g,大棗10枚(切),廣木香(後下)5g,砂仁(後下)5g,柿蒂15g,陳皮5g,灶心土30g(如無灶心土,可用赤石脂代)。
功效 健脾和胃,降逆止嘔。適用於脾胃虛弱之妊娠嘔吐,症見孕婦呈現麵色萎黃,肢體疲乏,口淡,嘔吐痰涎,舌淡,苔白,脈細滑者。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口服。
來源 羅頌平等.羅元愷婦科經驗集.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94~95
4.山萸烏梅湯(楊仲書)
組成 山萸肉10g,烏梅肉10g,懷山藥10g,麥門冬10g,天門冬10g,炒杜仲10g,炒阿膠10g,菟絲子6g,炒砂仁6g。
功效 酸收,滋陰,養血,補腎,安胎氣。適用於妊娠劇吐,症見妊娠後惡心,嘔吐清水或酸苦水,不思飲食,腰腹酸痛,頭暈,四肢乏力等症。
用法 水煎,每日1劑,分2次口服。
來源 楊思澍主編.中國現代名醫驗方薈海.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1541~1548
3.佛手生薑汁 佛手9g,生薑2片,白砂糖適量。前2味水煎取汁後,調入白砂糖溫服。本方適用於肝胃不和所致妊娠惡阻。
4.白術湯 取白術25g,煎湯,頻頻飲服。適用於脾虛胃氣上逆型妊娠劇吐及胎動不安。
5.枇杷飲 鮮枇杷葉10g(刷去毛),鮮蘆根10g,水煎取汁代茶飲。本方適用於妊娠劇吐見嘔吐苦水或酸水,胸脅及脘腹脹滿,噯氣、善太息(俗謂長出氣)、頭暈且脹、煩急易怒,苔微黃,舌邊尖紅,脈弦滑者。
中藥複方
1.孕吐調衝湯(趙棣華)
組成 黨參30g,白術15g,茯苓15g,京半夏15g,陳皮8g,香附12g,白蔻12g,生薑6g,大棗12g,黃芩10g,白芍15g,牡蠣30g,甘草6g。
功效 健脾和胃,降逆止嘔。適用於妊娠劇吐之脾胃虛弱證,症見惡心嘔吐,胃腹脹悶,不思飲食,食入即吐,頭暈體倦,嗜睡者。
用法 水煎,每日1劑,分2次口服。
來源 杜懷棠.中國當代名醫驗方大全.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579
2.平肝和中湯
組成 代赭石10~20g,綠梅花5g,紫蘇梗10g,吳茱萸1g,薑半夏6g,薑竹茹6g,陳皮6g,黃連3g。
功效 平胃降逆,平肝和中。適用於妊娠劇吐,症見食入即吐,飲水亦吐,甚則嘔吐黃苦水及痰涎,肢軟無力,精神不振,胸脅滿悶,尿少色黃,口幹便幹者。
用法 水濃煎,每日1劑,少量頓服。10天為1個療程。
來源 範旭陽.平肝和中法治療妊娠劇吐60例.江蘇中醫,1994,15(5):17
3.香砂六君子湯加減
組成 黨參20g,茯苓20g,生薑6g,炙甘草6g,白術30g,法半夏12g,大棗10枚(切),廣木香(後下)5g,砂仁(後下)5g,柿蒂15g,陳皮5g,灶心土30g(如無灶心土,可用赤石脂代)。
功效 健脾和胃,降逆止嘔。適用於脾胃虛弱之妊娠嘔吐,症見孕婦呈現麵色萎黃,肢體疲乏,口淡,嘔吐痰涎,舌淡,苔白,脈細滑者。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口服。
來源 羅頌平等.羅元愷婦科經驗集.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94~95
4.山萸烏梅湯(楊仲書)
組成 山萸肉10g,烏梅肉10g,懷山藥10g,麥門冬10g,天門冬10g,炒杜仲10g,炒阿膠10g,菟絲子6g,炒砂仁6g。
功效 酸收,滋陰,養血,補腎,安胎氣。適用於妊娠劇吐,症見妊娠後惡心,嘔吐清水或酸苦水,不思飲食,腰腹酸痛,頭暈,四肢乏力等症。
用法 水煎,每日1劑,分2次口服。
來源 楊思澍主編.中國現代名醫驗方薈海.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1541~1548
5.旋覆代赭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