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醫道同源(2 / 2)

所以,人參又是典型的補氣藥。

不過,任何藥物都不能直接補充氣,能補的最多到精這一步,然後“精”是氣的前身,精可以化氣。

同時呢,氣可以固精。

但凡氣不足的,固攝力肯定弱:例子很多,有的人腎氣弱,月經量很多;

男的呢是遺—精、早泄,有的人大氣弱,喂奶的時候一邊喂一邊流,都不需要小孩用力,小孩還沒吃飽呢,奶流沒了;有的人呢表氣不足,固不住體表,動不動就流汗。

這就是一個惡性循環,越是氣弱需要精來生氣,越是固攝不住精,但凡遇到這種情況,就必須要補了。

但是,很多人氣弱,吃補藥又克化不動,動不動上火,胸悶,沒胃口。

其實這並不是治療的大方向錯了,而是沒有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大凡補藥,多是有一些滋膩的東西,如果病人本身體內有痰濕的,或者本身氣弱不足以克化這些補藥的,一堆補藥吃下去,東西是好東西,可是消化不了啊。

人參補氣,可人參是會滯住的,很多人吃人參胸悶,沒胃口,那就得配上陳皮。

同樣,很多人吃阿膠,這是滋陰的貨。

不要以為滋陰的東西吃下去就不會上火,阿膠雖然滋陰,但藥性又非常滋膩,如果再和滋膩的大棗、核桃等等配成固元膏,遇到克化力弱的不滯住才怪。

所以,阿膠、固元膏要配上行氣養血的當歸才不會上火,阿膠和當歸又是絕配,同理熟地這個滋膩的家夥和當歸也是絕配。

還有一味“羊肉”,羊肉性熱,同樣性滯,本身熱又滯,所以“當歸羊肉煲”這個名菜市場上很受歡迎。

但凡滯的,滋膩的要和克化的,行氣的同服。

如果本身痰濕呢,痰濕這個東西是體內最濕滯的一種東西。

有的人吃歸脾丸都會上火,胸悶。

歸脾丸可是裏麵加過陳皮的,藥配的沒有問題的話,吃這種藥還能滯住的人,體內必然有痰濕。

這種人想吃補藥,必須先把體內痰濕祛除,二陳丸也好,五苓散也好,根據個人體質不同,總之,體內痰濕不去,吃什麼補藥也是枉然。

甚至,補藥,會成為毒藥。”

爺爺的影像漸漸散去,林楓淡淡一笑,長籲了口氣。

至於神。如果說氣是可以養的,神這個東西則完全沒有辦法用藥力下手了。

連補氣的藥都是通過補充體內“精”再進一步轉化為“氣”。

而神,除非是因為生病傷到了神,可以通過病體好轉,看起來“神”變好了。

剩下的,正常人想通過補藥補“神”全是枉然。

人們常說補血補氣,連填精益髓這種東西,人們也經常聽說,但是翻遍各種書籍,華夏人從來都是說“養神”、“調神”而從來沒有“補神”。

神作為一種意識,一種生物場,是不能補的。

可以在一個生病的人臉上、一個營養不良的人臉上、一個暮年的人臉上看到神的體現,隻要是發自內心的喜悅、歡慶、都樂意看到人臉上的神。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