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蠅類成蟲基本特征
一、成蟲體表裝備和紋飾
毛(hair):在本書中,一般指較鬃為弱的、細小而能彎曲的毛。所指範圍頗廣。
鬃(bristle):為豎直而強大的毛。根部有明顯的毛窩,一般基部較端部為粗。著生的位置、數目、長度和傾向通常明確而固定,但也有變異的。
剛毛(ts):指較硬直的毛,大的可和鬃差不多大小,小的像翅脈上的毛等;較小的叫小剛毛。
巨毛(macrochaeta):較巨大的毛,含義差不多相當於鬃和長大剛毛的合稱。
微毛(microchaeta):極微小的毛,常常必須在解剖鏡下高倍放大時才能看見。
纓毛(fringe):指細長而端部常蜷曲的毛,一般總是成列密生的,如麻蠅類足部的毛。有時“fringe”一詞用來指著生在某一構造邊緣上的纓毛,則應譯為“緣纓”。
柔毛(soft hairs):指密集的軟毛,如皮蠅屬( Hypoderma )的體毛。
絨毛(villi):密而短細的軟毛。
纖毛(cilia):指特別細小的毛,但一般在低倍解剖鏡下可以辨認。
毳毛(pubesce):指一般低倍擴大時似有似無的細軟而密的毛。
綿毛(tomentum):“tomentum”一詞有兩個含義。其一是指一個個獨立的蜷曲如羊毛狀的一種軟毛;其二是指變形的鱗被狀的短、扁略倒伏的毛,往往細小,相互櫛比,但在一般擴大時,一個個的毛仍是看得出的。第二種情況又稱“鱗毛”。
粉被(pollen,pollinosity,pruinosity):指極細微而致密的小鱗被,形成了體表成片的淡的粉狀的色斑,這些色斑往往在不同方向的光線下可閃爍變色,如麻蠅的腹部的粉被斑。
毛被(pile,pilosity):指體表著生成片的毛。
生毛點(piliferousspots,tigerousspots):當毛著生在具有粉被的體壁上時,在毛窩周圍出現缺乏粉被的點斑,稱為生毛點。
刺(spine):為特別強大粗硬而直的構造;小型的叫小刺或棘。
櫛(idium):由成行的短直而略密的刺狀鬃形成,如某些麻蠅雄性的中足股節常具櫛。
齒(teeth):指骨質的體壁呈齒狀突出的構造,如齒股蠅屬(Hydrotaea)雄性前足股節腹麵近端部具齒。
斑(patch):指成片的、規則的或不規則的斑紋(marking)。
斑紋的形成,一方麵由於體壁本身的各種底色,另一方麵由於缺乏或具有或疏或密、或厚或薄的各類體表被覆物,像毛被、鱗被(或鱗毛)或粉被。對斑紋色澤的描述,特別對胸部或腹部的背麵的可變色的粉被斑、條或帶的描述,必須是按蠅的尾端正對光源,使兩側受光勻稱,而觀察者從上麵看去的情況。麻蠅類中的黑白相間猶如國際象棋盤狀的所謂“棋盤狀斑”就是一種粉被斑。由密集的絨毛形成的斑稱為“絨斑”,由密集的纖毛形成的斑稱為“毛斑”,由密集的剛毛形成的斑稱為“鬃斑”,由密集的短刺形成的斑稱為“刺斑”。
第三節 蠅類成蟲基本特征
一、成蟲體表裝備和紋飾
毛(hair):在本書中,一般指較鬃為弱的、細小而能彎曲的毛。所指範圍頗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