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方治病的由來
偏方,沒有明確統一的定義,一般指單方、便方、驗方,其藥味不多,但對某些病證具有獨特療效的方劑。有人概括為:偏方是民間對組方和治法不按一般常法,有“異乎尋常”含義方劑的通俗稱呼。
偏方是民間各種治病奇異思維和智慧的體現,其簡單易行,便於取材,療效可靠,經濟省錢,深受群眾歡迎。本書之“偏方”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偏和正相對,偏方可以認為是經典醫籍、正規教材中沒有正式收載者(非經典方劑),但對一些病證有獨特療效的方劑,其藥精效宏,是經驗之方、特色之方。
祖國醫學從神農嚐百草迄今,已曆數千年,良方妙法,碩果累累,曆代方書,蔚然大觀,更仆難數。自從有了人類,人們就開始使用偏方了,隻是鑒於當時人們認識能力低下,隻能在偶然事件中逐步積累點滴醫療經驗。
從劉向著《七略》錄經方十一家,到張仲景博采眾方,撰《傷寒雜病論》;從《千金要方》、《聖方總錄》到《本草綱目》,再到著名的《串雅全書》,其間無不蘊藏豐富的偏方。但這些寶貴經驗散見於浩如煙海的古今醫籍中,不便尋覓。更有無數醫家臨床經驗之方,以家族內部、師徒之間口傳心授而不被外人所知,致使許多行之有效的偏方未被開發利用,未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偏方的特點
曆代醫家所製偏方都十分注重藥物配伍,總體可概括為:精選藥味以達藥精效宏;配伍主次分明,用量輕重各異,以發揮其最佳治療效應。用藥較精,可謂小方簡藥。考《千金翼方》、《普濟本事方》、《醫學衷中參西錄》等醫籍中,4味藥物及其以下者分別占總方劑數的40%~64.5%,精選藥味形成的經驗之方是曆代醫家多年反複實踐、反複錘煉的結晶,更是後世複方、大方組方的基礎(“方根”)。偏方配伍主次分明,藥物用量輕重各異;或主藥重用,輔以配藥調和;或君臣佐使相輔相成等等,以達到發揮更好療效,減少藥物毒副反應的作用。
偏方治病有“驗、簡、便、廉”之特點:“驗”,偏方係曆代醫家、臨床醫師多年實踐反複錘煉之結晶,對疾病有鮮明的針對性和顯著的療效,“偏方治病勝名醫”即是指其療效顯著;“簡”,偏方選藥平和,藥味少而精當,製作方法簡便,適合在家庭條件下操作製用;“便”,偏方便於服用,患者樂於接受;“廉”,偏方擇藥易得,價格較廉,消費者易於接受。
偏方使用注意點
偏方藥精效宏,配伍主次分明,藥量輕重各異,因此使用中有其注意點。雖然書中各方用法有說明,但如有不明之處,仍應請醫師指導,不可盲目用藥。有些偏方中使用有毒藥物,有些藥物無毒,但用量較大,有些藥物不宜久煎……,選用時均須注意按書中要求製用,或在醫師指導下使用以保證其安全性。尤其對年老體弱、小兒、孕婦更需慎重。對急、危、重病患者,偏方雖可緩一時之急,但患者仍應去醫院正規診斷治療,待其病情穩定後再輔以治之。書中較多保健之方,對亞健康狀態尤宜,可供讀者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