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強製性製痛反應,具有上體向下傾縮、下體向上抬舉的傾向,出現非正常體態表現。以肢體而論,則前後、左右四維,易於發生拮抗性的繼發性肌筋損傷。
(4)原發性病灶與連鎖反應結灶並存,並可發生互為因果的牽製性作用。
注意“四維”可以解釋為四方、四周、四季、四肢、連帶、變異等。《黃帝內經·生氣通天論》:“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
3.神經學反射原理——骨膜-筋膜效應
人體各部位都受到神經係統的支配,同時各部位的反射信號也反饋到中樞神經和神經結節,通過對被捆紮成三維立體的肢體和“骨膜-筋膜”進行敲打,可以非常直接地作用於骨膜-筋膜(神經分布最為廣泛之處)和末梢神經,產生暫時的骨膜-筋膜、神經記憶,從而解除痙攣,增加止痛物質分泌,緩解疼痛。這種作用就叫做“骨膜-筋膜等值效應”,它與“針感效應”類似,同時也能印證“經絡腧穴”的真實存在,《靈樞·官針》中“上下摩骨”是較早的記載。
4.血液循環學原理
人體各部位都受到循環係統的支配,同時各部位的代謝產物也回流到大血管中,通過對肢體的捆紮構成血液循環暫時的中斷,可以非常直接地調節人體血液運動形態,產生一過性的衝擊流動,起到活血化瘀、緩解局部軟組織損傷疼痛的作用。
5.骨骼運動力學原理
十二經筋的分布與十二經脈的體表通路基本一致,其循行走向均從四肢末端走向頭身。行於體表,不人內髒,多結聚於關節、骨胳部。
足三陽經筋起於足趾,循股外上行結於頎(麵部);
足三陰經筋起於足趾,循股內上行結於陰器(腹部);
手三陽經筋起於手指,循臑外行結於角(頭部);
手三陰經筋起於手指,循臑內上行結於賁(胸部)。
各經筋在循行途中還在踝、膝、股、髀、腕、肘、臂、腋、肩、頸等關節或骨胳處結聚,特別是足厥陰經筋,除結於陰器,還能總絡諸筋。
經筋的主要作用是約束骨胳,利於關節屈伸活動,以保持人體正常的運動功能,骨骼關節的運動必然連帶經筋的運動,經筋的主動、被動運動也同樣會導致骨骼的運動。因此筆者通過強製性的捆紮經筋進行敲擊、拍打連帶性經筋運動,從而造成骨骼關節輕微位移,無形中起到了整骨的作用,從而緩解了因經筋的攣縮而導致的骨胳擠壓造成的神經性症狀。
(3)強製性製痛反應,具有上體向下傾縮、下體向上抬舉的傾向,出現非正常體態表現。以肢體而論,則前後、左右四維,易於發生拮抗性的繼發性肌筋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