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起源(1 / 2)

河圖洛書說

相傳,上古伏羲氏時,有龍馬現於黃河,背負河圖,獻給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後為《周易》來源。又相傳,大禹時,有神龜出於洛水,背負洛書,獻給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劃天下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會,流傳下來收入《尚書》中,名《洪範》。《易·係辭上》說:“問出圖,治出書,聖人則之。”就是指這兩件事。

河圖洛書還有一種傳說,黃帝統治時期,百姓安居樂業,豐衣足食,天帝感念黃帝的功績,諭示他洛水裏有龍圖龜書,得到將更好地治理天下。黃帝帶領百官巡遊於洛水之上,隻見一條大魚擱淺在河灘,因它的體型巨大,人力無法幫它脫離困境,黃帝便命人殺五牲祭祀天帝,並親自跪在地上祈禱。結果上天連降七日七夜大雨,洛水暴漲,大魚得以遊回深水。後來,在大魚曾經擱淺的地方,黃帝找到了河圖洛書,上麵用象形文字寫滿了人類所需的各種知識。

根據古代文獻記載與考古研究,河圖洛書是兩幅神秘玄妙的圖畫,它的來源被添加了神話的成分,內容其實涵蓋了豐富的數理關係和數學規律。河圖上排列成數陣的黑點和白點蘊藏著無窮的奧秘;洛書上縱、橫、斜三條線上的三個數字之和皆等於十五。雖然學者們大多認為把河圖洛書與文字的形成扯上關係顯得有些虛妄,但河圖洛書確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也是華夏文明的千古之謎。

圖畫說

漢字起源於原始圖畫,這是得到學者們廣泛認可的一種說法。他們把原始先民刻在器物上用來記事的圖畫稱為“圖畫文字”,推斷早期象形文字即由圖畫文字發展而來。

研究古代出土文物可以發現,一些原始刻畫圖案似乎與漢字有著某種淵源。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彩陶盆上所刻的鳥形圖案與古漢字中的“鳥”十分近似,另外,晚商青銅器上的魚形圖案跟古漢字的“魚”也極其相似。

圖畫說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認為漢字起源於圖畫,並且與圖畫同時產生,文字即圖畫,圖畫即文字;一種認為漢字與圖畫同源,但圖畫先於漢字,漢字是在圖畫之後形成的。

倉頡造字說

對於倉頡造字說的真實性一直存在爭論。有人認為,文字是勞動群眾集體智慧的結晶,非一人之力可以創造出來,如果倉頡確有其人,也應是文字的整理和普及者。盡管如此,倉頡造字仍是流傳最為深遠的一種說法,後文將作詳細敘述。

漢字起源的年代問題是漢字研究的一個焦點。學術界的一般觀點是,早在六千年前就已出現了具有文字性質的刻畫符號,象形字的產生大約也在四千多年前,到了夏代文字開始初具規模,而殷商甲骨文已經相當成熟和完備。

知識小鏈接

伏羲、黃帝:伏羲是中華民族傳說中的人文始祖,“三皇”之首。據說他教會初民結網捕魚、耕田種植,還創立八卦,發明樂器,編製曆法。黃帝被尊為“五帝”之首,他是華夏部落聯盟領袖,同炎帝並稱為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播種百穀草木,製造舟車,發明指南車,定算數,製音律,創醫學,開創了中華民族古代文明。

河圖洛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