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廈千頃,眠七尺之軀;珍饈百味,不過一飽。”我認為,人生百年如匆匆過客,一方麵要珍惜時光,奮力向前,盡可能感受人世間的酸甜苦辣和人情冷暖,不枉活此生;另一方麵,要認清財富的本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要做金錢的主人而非奴隸,善用財富,利人利己!
一個民族的語言,是她特有文化的載體和沉澱,也是她的傳統積累。而傳統的力量是如此強大,本民族文化的影響又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於我到美國兩年以後,在和老外聊天時,常常忍不住還要問一些早已知道不該問的禁忌問題。
比如,How old are you?在國內多麼平常的問題,尤其是熟悉了以後,問問年齡,彼此稱兄道弟,或姐妹相稱,再自然不過了,喊句“老張、老李”什麼的,盡管不老,被喊者心裏也高興。
中華文化,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懷舊情結,沉迷於過去——或許是因為我們的祖先太出色、太優秀了吧。“曆史悠久”“百年老店”之類的,都是吸引人的亮點。我們崇尚的“老”似乎是智慧、權威的代名詞。
北美卻有著和我們的文化傳統截然相反的理念。新的、年輕的才是生命和活力的象征,人們崇尚年輕(Worship Youth),老的、舊的是死亡、落伍的象征。所以,年齡在北美是個非常忌諱的問題,即使是在朋友之間。如果你想讓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士尤其是女士討厭你,請大膽地問其年齡好了。很多北美人,特別怕過40歲生日,似乎過了40歲,就到了將要被社會拋棄的年齡。You ot tea old dog ricks(老狗學不會新把戲)、N chi(不再年輕)等俚語是北美社交場上中年人士常用的自嘲。
所以,在和老外的交往中,千萬別暗示她/他的年齡,即使你已經不小心知道了。西方人有句笑話:永葆青春的唯一秘訣是“謊報年齡”!
平心而論,年齡又有什麼關係呢?很多人,號稱活了幾十年,不過是庸庸碌碌、苟延殘喘,每天都是重複昨天而已。君不聞:有的人二十歲就“死”了,可到了八十歲才被埋葬!年齡真的那麼重要嗎?在北美,無論加拿大還是美國,根據其勞動法(Labor Law)規定:雇主在招聘中,不允許問及應聘者的年齡、婚姻狀況、性別、種族和宗教信仰,上述原因也不得成為不予雇用的理由,否則就構成違法,輕則失去來自政府的采購合同,重則訴諸法律。
國內的招聘廣告上常見“要求二十五歲以下,未婚”,諸位恕我愚鈍,對此就是弄不明白:除了招聘尼姑、和尚及老道,什麼工作和婚否有關?又有什麼工作非要二十五、三十歲以下不可?
“大廈千頃,眠七尺之軀;珍饈百味,不過一飽。”我認為,人生百年如匆匆過客,一方麵要珍惜時光,奮力向前,盡可能感受人世間的酸甜苦辣和人情冷暖,不枉活此生;另一方麵,要認清財富的本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要做金錢的主人而非奴隸,善用財富,利人利己!
一個民族的語言,是她特有文化的載體和沉澱,也是她的傳統積累。而傳統的力量是如此強大,本民族文化的影響又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於我到美國兩年以後,在和老外聊天時,常常忍不住還要問一些早已知道不該問的禁忌問題。
比如,How old are you?在國內多麼平常的問題,尤其是熟悉了以後,問問年齡,彼此稱兄道弟,或姐妹相稱,再自然不過了,喊句“老張、老李”什麼的,盡管不老,被喊者心裏也高興。
中華文化,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懷舊情結,沉迷於過去——或許是因為我們的祖先太出色、太優秀了吧。“曆史悠久”“百年老店”之類的,都是吸引人的亮點。我們崇尚的“老”似乎是智慧、權威的代名詞。
北美卻有著和我們的文化傳統截然相反的理念。新的、年輕的才是生命和活力的象征,人們崇尚年輕(Worship Youth),老的、舊的是死亡、落伍的象征。所以,年齡在北美是個非常忌諱的問題,即使是在朋友之間。如果你想讓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士尤其是女士討厭你,請大膽地問其年齡好了。很多北美人,特別怕過40歲生日,似乎過了40歲,就到了將要被社會拋棄的年齡。You ot tea old dog ricks(老狗學不會新把戲)、N chi(不再年輕)等俚語是北美社交場上中年人士常用的自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