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鎮,一個名震古今的鎮子。坐落在十三朝古都——長安(今西安)城的正南方,大約三十公裏的山腳下。就經緯度而言,它與八百裏秦川北端的子午嶺山脈遙遙相望,恰好都處在地球的子午線上,故而得名。

子午鎮麵積雖小,卻是地理重鎮,秦嶺終南山的太乙、青城、五台、華嶽、樓觀諸峰以及豐峪、湯峪、太平峪、石砭峪、抱龍峪、天子峪、子午峪……千山百峪都在此交彙,熱鬧非常,商業發達。東西長的街麵上,店鋪林立,什麼銀號、商行、當鋪、飯莊、木匠鋪、鐵匠爐、澡堂子、剃頭屋等應有盡有,延綿數裏。尤其是每逢農曆的二、五、八是子午鎮的集市,屆時,方園百裏的人們雞鳴便起,手提禽類,肩挑山貨從四麵八方趕來。一時間,鎮子上人山人海,吆東吆西的好不熱鬧。最引人注目的是深山裏來趕集的山民,他們頭包白布、腳蹬麻鞋、腿裹毛粘,有的挑著木碳,有的擔著山貨,一走三顫地趕路。到了集市上,擔子也不落地,隻用撐棍支著擔子,站在旁邊也不叫賣,而要貨者會自行上前討價還價。山外人見其打扮、行事古怪,便稱之為山魂。

從子午鎮南行幾公裏,便是子午峪。峪中彎急坡陡,古樹參天,奇峰嶙峋,怪石林立,山澗流水清澈見底,奇珍異獸時有出沒。子午峪橫劈秦巴山脈,蜿蜒盤恒八百裏,北連三秦大地,南接巴蜀之地,是曆來兵家必爭之地,留在古棧道上的遺跡依然清晰可見。

進了子午峪,大約十餘裏,是中華道教發祥地之一——小五台。站在山腳下抬頭仰望,成片成片的古樹,鬱鬱蔥蔥,隨風起浪。就在這碧波蕩漾間,座座廟宇拾級而上,挑簷飛脊,漫山呼應。山道上,善男信女絡繹不絕。寺廟裏,青煙繚繞,鍾聲回蕩……過了小五台,一條用石頭鋪就的山道,隨著山勢蜿蜒前伸,當地人稱之為子午路。子午路的前方大約百十裏的地方,山勢突然平緩下來,開闊的山坡上是井然有序的梯田和沿子午路就勢而建的形態各異的山居。這些房子都是就地取材,以石砌牆、山樹做架、布瓦扣頂,建在河兩側的山窩裏。一條叫石頭河的河水順著子午路一起穿梭在村落中,隨方就園不緊不慢地流趟著。一座不知何年何月打造的鐵鎖橋貫通著村落的兩側。

有趣的是,每家的房前屋後都棋子似的布滿了一塊塊上平周圓、大若磨盤的白色石塊,戶戶皆有,不偏不倚。故而這個村子的先祖們給村子起了個富麗堂皇的名子——寶石村。

寶石村史已無法考證,不過從村南頭陳舊滄桑的山神廟不難看出寶石村存世的年月。

寶石村四周山山坡坡上可耕種的幾千畝土地,在大清道光年間時歸屬於本村一個丁姓的舉人。丁舉人曾在長安的東府渭南做過幾任縣太爺,後來,因過失被削官為民,便攜帶搜刮的錢財回到寶石村。

那一年,陝西關中大地震,丁舉人的後人便趁災掠財,兼並了寶石村大批土地。

寶石村窮苦百姓有地可耕者便寥寥無幾了。想活命的隻好給丁家當佃戶,租丁家的地來種。村民們流血流汗辛苦一年打下的糧食交了地租已所剩無幾,依然要過著糠菜半年的生活。當地兒歌唱到:“寶石村沒寶石,一年到頭種糧食,半年光景沒得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