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大一統,為什麼歐洲不能?(1 / 2)

東漢末年分三國,西晉東晉南北朝,這是中原王朝分崩離析的年代,從公元220年到581年,五胡亂華,華夷混雜,中原文明與遊牧民族糾纏不休三百多年。之後便是隋唐帝國(581—907),又是一統天下,延續了三百多年。

唐朝過後是五代十國,城頭變幻大王旗,但不過五十多年的光景,北宋開始了,公元960年,趙匡胤黃袍加身,北宋延續國祚一個半世紀。北宋的主要對手是誰?契丹、西夏和金。北宋完了是南宋,延續國祚又是一個半世紀,主要對手變成了金和蒙古。

兩宋加起來也是三百多年的曆史。

蒙古鐵騎橫掃今俄羅斯、中東和東歐大平原,最西抵近今奧地利維也納附近,然後滅了金、西遼、西夏、大理,最後進攻南宋,中國第一次進入大一統但非漢人主導的政權,延續了不到一百年。

明朝興起,朱元璋趕走了蒙古人,重新恢複漢人的大一統,明朝延續國祚近三百年。明朝末年,後金興起,清朝從順治、康熙起,迅速漢化和儒家化,建立了比元朝更穩固的政權,延續了兩個半世紀,算是少數民族統治的最長時期了,後期的清朝基本是滿漢一體,很難說是純粹的愛新覺羅氏的政權。清朝的終結最終源於一個異族———大和民族,從1894年到1949年,亂了半個世紀,中國才重新一統。

隻有中國人才有“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條古訓,才有“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的感慨,中國以外的人是不大理解其中深意的。

中國每次大一統都能延續幾百年的曆史,農耕文明和儒家治理形成了一個超穩態的治理結構。可以這樣說,在農耕文明社會,你找不到比儒家治理更好的治理方法了,即使進入工業文明社會,儒家治理依舊生機勃勃,沒有任何理由證明儒家不歡迎民主政治,儒家治理其實就是民主政治在農耕文明社會的序言。

所以,我們要感謝秦始皇、漢高祖、漢武帝、隋文帝、唐高祖、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康熙、雍正、乾隆,因為他們,我們才享受了一統天下的製度紅利,而歐洲雖然也曾試圖一統,但沒有成功。美洲有嗎?有,華盛頓和林肯。但他們的老家都在歐洲,他們隻不過是隨風飄到美洲的種子,已經不知道鄉關何處。

當然,如果列位要找上述每個人的缺點,那也能找出一籮筐,但我們若是拉開曆史的視界,從戰略層麵上來評價他們,他們個個都是造福中國的偉人,中國這所恢宏大氣的房屋就是在他們手上建立並一代又一代接力維護的,所以,大一統才成為中國人血液裏的東西,成為文化基因,永遠傳遞下去。

房屋建好了,至於裏麵的結構,如何去裝修,那就看後來人了,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風格。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但前人不可能把樹都栽完了。

中國的大一統還有著無窮的想象,歐洲的大一統則似乎已經成了一個夢,gone with the wind(隨風而逝)。

東漢末年分三國,西晉東晉南北朝,這是中原王朝分崩離析的年代,從公元220年到581年,五胡亂華,華夷混雜,中原文明與遊牧民族糾纏不休三百多年。之後便是隋唐帝國(581—907),又是一統天下,延續了三百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