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是:“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水土在養育一方人的同時,遂形成了十裏一種風情,八裏一種鄉俗。這種風情鄉俗,通過人們共同恪守,約定成俗,口傳耳染,吐故納新,並以非物質文化的形態表現出來,最終長成民族的文化印記,地方的文化精髓,曆史的文化遺產。誠然,一個地方有沒有文化,文化底蘊深不深邃,最根本的也是最為直觀的,就是要看這個地方的風物開化早與遲,民俗積澱厚與薄。顯然,在中衛民間的確蘊藏著大量極其經典的風物和民俗。
中衛地處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西部,是寧蒙甘三省區的交界點,黃河自流灌溉的第一市。現轄中衛城區及中寧、海原兩縣,人口110萬,其地域遼闊,曆史悠久,文化燦爛,鍾靈毓秀,屬獨具特色的生態旅遊和交通樞紐城市。大麥地岩畫、菜園文化遺址、春秋墓葬、古老長城、絲路遺跡、寺廟道觀等,充分展示著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黃河、高山、大漠、綠洲、田園在這裏際會,造就了“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國家5A級沙坡頭旅遊風景區、險幽奇絕的國家3A級寺口子旅遊風景區。擁有煤、石膏等30多種礦產資源,盛產硒砂瓜、設施蔬菜、優質大米等。迷人的回族花兒令人心曠神怡,中國枸杞之鄉久負盛名。公路、鐵路、高速公路阡陌縱橫,沙坡頭飛機場坐落於市區北郊,為全國鐵路交通大動脈的西部“橋頭堡”、歐亞大陸橋東進西出的必經之地,更是承東啟西、北拓南展的人流、物流、信息流集散中心。生活在這片熱土上的人們,風情相承,習俗相化,曆來收獲著中華傳統文化最奢侈的幸福。
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中衛人民依據生產鬥爭、對敵鬥爭以及各種生活實踐,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民俗文化。它根深葉茂,百花競妍,世代相傳,具有很強的藝術生命力和超越時空的品質,大多數具有普遍的經驗性,深刻的哲理性,至今對人們的工作、修養、社交等方麵都具有普遍的指導、啟迪和教育作用,成為浩瀚的中華傳統文學藝術寶庫中一顆玲瓏而璀璨的明珠。同時,這些民俗文化,更是中衛人民社會生活的縮影、漫長曆史的見證和群眾智慧的結晶,被傳承衍變,曆滄桑而經久不衰。
就一地一域而言,民俗文化既是曆史文化遺產,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承載著大量的地方曆史信息和厚重的文化元素。千百年來,民俗文化以其獨有的寓意,在喧囂中慰藉啟迪人們的心靈,在茫茫人生旅途中指路引航。這些優秀且富有哲理的傳統文化,是人們重要的精神財富和民族文化的根脈,不僅發揮著文化傳播的作用,而且在人類文明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本書集地方風物掌故、歇後語、諺語、歌謠、曆史故事、曆史傳說於一體,內容豐富,形象生動,條分縷析,易於賞閱,不僅能拓展知識麵,完善道德修養,提高社交能力,增進語言水平,更能激發人們對和諧生活的理解和渴望。
為了進一步挖掘整理、搶救保護和開發利用地方曆史文化資源,不斷增強中華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影響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文化,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民間文學普查的基礎上,中衛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使命不怠,整合人文資源,嚴格按照市委、政府於2005年8月啟動的《寧夏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中衛民俗民間文藝挖掘整理實施方案》,本著科學性、全麵性、代表性的原則,組織發動市縣兩級文聯及其各文藝家協會,並確定近百名資料員,共同挖掘,采風問俗,廣征博引,忠於實錄,去粗取精,慎重整理,大膽地突破民間傳統口頭創作形式的局限,充分運用現代藝術表現手法,四易其稿,精心編纂成冊。毋庸置疑,它是本地文學藝術事業的又一項重要成果,既積澱了厚重的地方曆史文化遺產,又必將為民族學、民俗學、人文學、曆史學等社會學科研究提供一份珍貴資料。
中衛民俗文化非常獨特,題材廣泛,內容豐富。一般是口頭創作和流傳,並在傳承過程中不斷經過集體加工、揚棄和發展。這些民俗文化,在原始社會裏,主要是反映當時人們對減輕勞動的要求和征服自然的願望;在封建社會裏,大多數表達了勞動人民對剝削者、壓迫者的仇視和反抗;在社會主義社會裏,集中反映著勞動人民翻身解放後的歡樂情緒、革命理想和建設新生活的情景。歇後語、諺語,情趣幽默,借諷喻世,饒有興味,形象貼切,生動感人。民歌的曲調豐富多彩,有優美抒情的歌謠,有節奏強烈的勞動號子,有明麗暢達的小調等,共同表達了勞動人民的思想、情感、意誌、要求和願望,不乏現實性和戰鬥性。風物掌故、曆史傳說與故事,具有粗獷濃鬱的鄉土氣息和樸實鮮明的民俗特點,時代感十分強烈。然而,也有部分作品因受剝削階級思想影響而帶有不健康的成分,宣揚階級壓迫、封建倫理、男尊女卑以及宿命論、血統論等陳腐錯誤的思想意識,已與當今的時政理念、道德標準相悖,理應受到時代的淘汰,但為適從傳統文化主旨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原則之故,基本上兼收並蓄。有些內容不免帶有時代的斑痕,由於曆史時期、行政地域、民族宗教、文化背景、社會閱曆、處世態度等方麵的差異,或相互矛盾、或相互映襯、或相互替代,實屬正常。還有為數不多的條目則土得掉渣,似乎難登大雅之堂,但卻長期廣泛流行於民間,為大眾所嗜好和喜愛,表達著一種文化現象,確實令人難以割舍,需要批判地去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