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衛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劉雲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是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的重要支撐。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文化與經濟、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斷加深,經濟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經濟功能越來越強,已經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是衡量一個地區綜合實力的重要標誌。黨的十七大報告突出強調了加強文化建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極端重要性,對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做出了全麵部署,充分表明我們黨在世界文化多樣性發展進程中,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生命力、創造力和影響力的決心和信心。加強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全民族整體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奮鬥目標。因此,大力弘揚發展地方先進文化,責任重大,意義深遠,任務艱巨,時不我待。
中衛曆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這裏集綠野、長河、群山、大漠為一體,山川秀美,景色旖旎,風光獨特。大麥地岩畫、長流水新舊石器遺址、海原菜園文化遺址……祖先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留下了諸多令人景仰的人類文明遺跡。縱觀中衛文化發展的曆史脈絡,遊牧文化與農耕文明在這裏長期碰撞融會,孕育積澱了個性凸顯、色彩濃鬱的地方特色文化。充分挖掘、搶救、保護民族民間文化遺產,整理積澱優秀傳統文化,將這一珍貴的曆史文化遺產傳承下來,彰顯地方文化魅力,使之服務於中中衛跨越式發展,我們責無旁貸。時逢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五十周年慶典,權作一份獻禮,《中衛民俗文化經典》付梓出版,實感欣慰。
民俗文化來自民間,源於生活,曆經歲月的洗禮、衍變、沉澱並依然流傳,這是文化的生命力所在。文化以傳播為命脈,以啟迪為勝業。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在時光的荏苒堆砌裏,民俗文化以其鮮活的根脈和蓬文化勃的生機得以延續,成長為傳統文化,從而為民族和世界所共榮共享。經民俗文化似乎屬於“下裏巴人”的範疇,但就雅與俗的辯證關係而言,人典們的共識是俗到極致方為雅,這也正是民俗文化的價值所在。它具體表現在傳播麵廣,實用性強,曆久彌新,約定成俗,哲理道德與現實生活兼容,承載著傳統文化的道義和良知,並成為人民群眾共同的精神追求和行為準則,更是人們勞作之餘樂中含謔,謔中見理,生動活潑,寓教於樂的文化現象。
中衛民俗文化源遠流長,內涵豐富,從諸多方麵充分展示了地方風物掌故和民情習俗,不乏哲理與幽默並存,實用與道德並肩,生產與生活比翼,詼諧與淺顯相襯。這是中衛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所創造的優秀文化,可謂原汁原味,韻律純正,魅力無限,經典絕倫。倘若了解中衛的曆史風貌和人文風情,民俗文化不能不說是一條探幽覽勝的絕佳蹊徑,一扇窺悉掠經的靚麗窗口。
《中衛民俗文化經典》的編纂,對地方曆史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縱深挖掘整理,實現了搶救和保護的目的,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工作。從文化發展的意義上說,此書的出版,既是對中衛曆史文化的傳承,也是對民族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更是建設和諧文化的積極建樹。
發展和諧文化是黨的事業的有機組成部分,建設生態旅遊和交通樞紐城市離不開文化強有力的支撐。當前,全市各級黨政組織和廣大幹部群眾,正在認真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和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的戰略部署,奮力開創中衛跨越式發展的新局麵。我們一定要抓住機遇,激發熱情,自覺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大職責和神聖使命,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為引領,推進文化體製改革,加大文化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大力開展文化精品建設活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創作一批有地方特色的文藝精品,著力把“黃河古城、浪漫沙都、花兒杞鄉”等區域特色打造成中衛的文化名片,為發展繁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建實力中衛、魅力中衛、和諧中衛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2008年4月3日於中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