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管理的迷思
001 黃帝迷路
上古的時候,一次,黃帝帶領了六位隨從到貝茨山見大傀,在中途迷路了。他們巧遇一位放牛的牧童。
於是,黃帝上前詢問牧童:“小孩,貝茨山該往哪個方向走,你知道嗎?”
牧童說:“知道呀!”於是便給他們指明了前去的方向。
黃帝又問:“你知道大傀住哪裏嗎?”
他說:“知道啊!”
黃帝吃了一驚,便隨口問道:“看你小小年紀,好像什麼事你都知道啊!”接著又問道:“那你知道如何治國平天下嗎?”
那牧童說:“知道。就像我放牧一樣,隻要把牛的劣性去除了,那一切就平定了呀!治天下不也是一樣嗎?”
黃帝聽後,非常佩服:真是後生可畏,原以為他什麼都不懂,卻沒想到這小孩從日常生活中得來的經驗,就能歸納出治國平天下的方法。
智慧點評
治大國如烹小鮮,許多事物的道理是觸類旁通的。企業的管理者也應該傾聽和采納年輕人的新見解、新創見,說不定能收到意外的效果。
002 不皸手之藥
宋國有個人善於煉製一種預防皮膚皸裂的藥膏。在冬天如果把這種藥膏塗在手上的話,就能夠防止手凍裂,所以他家祖祖輩輩就靠冬天的時候,在河邊把這些藥膏賣給洗衣服的人們為生。
有個外地人聽說他們家善於煉製這種藥膏,便尋上門來,情願出100個大錢買下他的藥方。這家人在農村裏生活了幾十年,從來沒見過這麼多的錢,這些錢足夠他們全家什麼都不幹生活好幾年了,但是考慮到是祖傳的秘方,他也不能擅作主張。
於是他召集全家商議說:“我家在河邊賣了幾輩子的藥膏,也掙不到幾個錢,現在隻要賣掉藥方,一下子就可以拿到100大錢。怎麼樣,賣了吧。”家人一聽說這麼多的錢,心跳都快停止了,大家都異口同聲地說:“還等什麼,賣了吧!”
那個外地人弄到了藥方,便去獻給吳王,並讓吳王派太醫照著藥方製造這種藥膏。不久,越國大舉侵犯吳國。吳王命令他統率軍隊迎戰,當時正值朔冬臘月,兩軍在水上大戰。吳國軍士塗上藥膏,手腳皮膚沒有凍裂,一個個生龍活虎,殺得越國人望風而逃。
吳王大喜,劃出一塊土地封賞給他。
智慧點評
同樣是這種預防皮膚凍裂的藥膏,有的以此封地得賞,有的則隻能靠漂洗棉絮為生,這原來是用法不同的結果啊!“物盡其用,人盡其才”,同樣的東西所派用場不同,效益就會大不一樣,對於人才的使用也是如此。
003 四肢無心
春秋時期,齊景公好打獵。
他經常把朝政大權委托給大臣,自己卻帶著侍衛和隨從去打獵。
有一次,他和以前一樣把朝政委托給大臣,自己帶著隨從外出打獵,結果17天沒有返回朝廷。
宰相晏子聽說了以後,親自乘車前去見齊景公。
當晏子趕到齊景公的打獵地點後,他連衣服帽子都沒有來得及整理,就上前拜見齊景公。
晏子雖然生活儉樸,可是平時在上朝時總是穿戴整齊,給文武百官做出表率。
齊景公看到晏子今天穿戴不整的樣子,感到很驚訝,還以為朝廷出了什麼大事呢。
齊景公問道:“相國為什麼這麼匆忙?莫非朝中有什麼緊急的事情嗎?”
晏子說:“對,有急事。都城的人都認為君侯被別國的壞人抓去了呢!”
齊景公笑笑說:“多慮了!齊國現在國泰民安,怎麼會出這種事情呢?”
晏子說:“我聽說過這樣的話:魚鱉厭惡深淵,遊到淺灘,所以被漁鉤釣住,被漁網撈取;禽獸厭惡深山,下到湖澤,所以會被獵人捕獲。現在君侯外出打獵,17天沒有返回朝廷,人民的疑慮怎麼是多餘的呢?”
齊景公問:“朝政怎麼樣?”
晏子說:“君侯不在朝廷,朝政都快亂套了啊!”
齊景公認為自己在各方麵都安排了專人負責,然後才放心外出打獵的,於是就對晏子說:“不會這樣的。是國內外來的賓客沒有人接待嗎?有子牛在朝廷負責這件事啊!是沒有殺牲畜祭祀宗廟嗎?有太宰子遊在朝廷負責這件事啊!是處理案件不公正嗎?有大理官員子幾在朝廷負責這件事啊!是國家錢糧盈餘或不足的事嗎?有巫賢在朝廷負責這件事啊!寡人有這四個大臣,就像人有了四肢一樣,什麼事情都可以代替寡人去做,沒有什麼可擔憂的啊!”
晏子說:“當然。如果有心髒在,四肢代替心髒工作,自然是好的;假如光有四肢,而沒有心髒指揮它們,這個人17天能不死嗎?”
齊景公恍然大悟,說:“相國的這番話,說得好啊!”
於是,齊景公拉住晏子的手,同乘一輛車返回了朝廷。
智慧點評
首腦人物對一個單位是非常重要的,他的工作隻能是他親力親為,不能由屬下代替。
004 陪葬何益
春秋時期,秦國的惠王早年駕崩,宣太後一直守寡在宮中,由於受不住寂寞,於是十分寵愛大臣魏醜夫,兩人明來暗往也不避嫌。
後來太後染上重病,一病不起,臨死前越想越舍不得魏醜夫,便下了一道命令:要魏醜夫為她陪葬。
魏醜夫嚇得麵無人色,大臣庸芮便對太後說:“死人還有知覺嗎?”
太後支支吾吾地回答:“沒有知覺。”
庸芮說:“既然沒有知覺,為什麼還要把生前所愛的人,活活弄到墳墓裏同死人埋葬在一塊呢?”
庸芮看看太後的臉色,說:“再說要是死人還有知覺的話,那麼先王積怒也應該很久了,太後到了陰間連請罪還來不及,哪有什麼空兒去同魏醜夫相好呢?”
太後沉吟了半晌,才咬咬牙說:“那就罷了。”
智慧點評
不要將自己的意念強加給別人,否則隻會招來反感與仇視。
005 因小失大
春秋時期,有個仇由國,是個山區小國。國內隻有幾條彎彎曲曲的小路和國外通連,交通十分不便。
它的鄰國晉國是個大國,晉國的掌權人智伯早就想吞並它,已準備隨時踏平仇由國,但是因為仇由國的道路狹窄,大隊人馬進不去,於是智伯便想出來一個辦法:他花費了好多錢鑄了一口大鍾,這鍾比仇由國的道路還寬大好幾倍。智伯讓人告訴仇由國國君說,不久就要送去,讓仇由國準備迎接。
仇由國國君聽了這個消息非常高興。為了迎接這口大鍾,他下令讓大家趕快砍樹鑿石準備修路,把道路修得又平又寬,好迎接智伯送來的大鍾。
仇由國有個非常聰明的人,名字叫赤章曼枝,他是仇由國的第一謀士,也是國君的軍師。當他知道這件事後,立刻去見國君。
他對國君說:“這條路千萬修不得!現在許多小的國家都滅亡了,而我們的國家還存在,周邊的一些大的國家也不侵犯我們,並不是因為他們怕我們,而是因為我們是個山區小國,道路狹窄,交通不便,緊要關隘,隻需要幾百名兵士就可以守住,所以我們才得以太平。如果把路修平加寬,就等於給侵略者的軍隊鋪平了道路。一口鍾事小,失國事大,請大王千萬不要因小失大。”
仇由國國君聽了哈哈大笑說:“真是少見多怪,我們不花一個錢,得到這麼大一口鍾,怎麼是個小事呢?晉國是一個大國,人家能送給我們一口大鍾是看得起我們,是要和我們友好往來,建立親密的邦交關係,怎麼說人家要侵略呢。”
赤章曼枝說:“國君有所不知,晉國的智伯是個陰謀家,他對我們國家早就垂涎三尺了,一直虎視著我們國家,不是他不想消滅我們,而是因為我們國家的路使他們進不來。以臣之見,他要送給我們大鍾是假,想吞並我們的國家是真。等您把道路修好,他前腳送來大鍾,大隊人馬隨後就會跟進來。那時他們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得到我們的國家。這實在是個大陰謀,千萬不能上他們的當呀!”
仇由國國君非常生氣,不由分說讓人把赤章曼枝趕了出去,然後繼續修路。路修好之後,張燈結彩,鼓樂喧天地準備迎接大鍾的到來。
結果,智伯前腳把大鍾送來,隨後就滅了仇由國。
智慧點評
因小失大的例子舉不勝舉,大家一定要擦亮眼睛,切不可被小利益蒙蔽,而導致大損失。
006 富弼拒賞
宋代名臣富弼克己奉公,為官清正,頗有廉聲。
富弼出任樞密使時,宋英宗趙曙剛登上天子的寶座。趙曙上台後,將其父仁宗皇帝的遺留器物,都拿來賞賜給朝廷重臣。眾臣叩頭領賞之後,一起告退。趙曙卻單獨請富弼留下,又在慣例之外,特別賞賜他幾件器物。
富弼先叩頭謝恩,然後就堅決推辭不接受這份額外的賞賜。趙曙有些不高興,輕描淡寫地說:“這些東西又不值什麼錢,你沒有必要推辭呀!”富弼懇切地說:“東西雖然很微薄,但關鍵是額外所賜。大臣接受額外的賞賜而不謝絕,萬一將來皇上做出什麼例外的事來,憑什麼勸諫呢?”最終富弼還是推辭掉了這份賞賜。
智慧點評
作為一個領導人,最要緊的事情就是千萬不要授人以柄,特別是自己的下屬,否則常常會因小失大。隻有管好自己才能管好別人,無私才能無畏,無畏才能揚威。
007 揮淚斬馬謖
三國時的諸葛亮與司馬懿在街亭對戰,馬謖自告奮勇要出兵守街亭。諸葛亮心中雖有擔心,但馬謖表示願立軍令狀,若失敗就處死全家,諸葛亮才勉強同意他出兵,並指派王平將軍隨行,並交代在安置完營寨後須立刻回報,有事要與王平商量,馬謖一一答應。
可是軍隊到了街亭,馬謖執意在山上紮營,完全不聽王平的建議,而且沒有遵守約定將安營的陣圖送回本部。司馬懿派兵進攻街亭,在山下切斷糧食及水的供應,使得馬謖兵敗如山倒,重要據點街亭失守。事後諸葛亮為維持軍紀而揮淚斬馬謖,並自請處分,降職三等。
智慧點評
團隊要能長久存在,其重要的維係力就是團隊紀律。要建立團隊紀律最首要的一點是:領導者自己要身先士卒維護紀律。
008 王琺鑒才
在一次宴會上,唐太宗對王琺說:“你善於鑒別人才,尤其善於評論。你不妨從房玄齡等人開始,都一一作些評論,評一下他們的優缺點,同時和他們互相比較一下,你在哪些方麵比他們優秀?”
王琺回答說:“孜孜不倦地辦公,一心為國操勞,凡所知道的事沒有不盡心盡力去做,在這方麵我比不上房玄齡。常常留心於向皇上直言建議,認為皇上能力德行比不上堯舜很丟麵子,這方麵我比不上魏徵。
“文武全才,既可以在外帶兵打仗做將軍,又可以進入朝廷搞管理任宰相,在這方麵,我比不上李靖。向皇上報告國家公務,詳細明了,宣布皇上的命令或者轉達下屬官員的彙報,能堅持做到公平公正,在這方麵我不如溫彥博。處理繁重的事務,解決難題,辦事井井有條,這方麵我比不上戴胄。
“至於批評貪官汙吏,表揚清正廉明,疾惡如仇,好善喜樂,這方麵比起其他幾位能人來說,我也有自己的特長。”
唐太宗非常讚同他的話,而大臣們也認為王琺完全道出了他們的心聲,都說這些評論是正確的。
智慧點評
放正心態,正確的認識自己、認識他人,才能更好的為人處世。
009 神偷請戰
春秋時期,楚將子發愛結交有一技之長的人,並把他們招攬到麾下。有個其貌不揚,號稱“神偷”的人,也被子發待為上賓。
有一次,齊國進犯楚國,子發率軍迎敵。交戰三次,楚軍三次敗北。子發旗下不乏智謀之士、勇悍之將,但在強大的齊軍麵前,簡直無計可施了。
這時神偷請戰。他在夜幕的掩護下,將齊軍主帥的睡帳偷了回來。第二天,子發派使者將睡帳送還給齊軍主帥,並對他說:“我們出去打柴的士兵撿到您的帷帳,特地趕來奉還。”
當天晚上,神偷又去將齊軍主帥的枕頭偷來,再由子發派人送還。第三天晚上,神偷連齊軍主帥頭上的發簪都偷來了,子發照樣派人送還。
齊軍上下聽說此事,甚為恐懼,主帥驚駭地對幕僚們說:“如果再不撤退,恐怕子發要派人來取我的人頭了。”於是,齊軍不戰而退。
智慧點評
一個團隊總是需要各式各樣的人才。人不可能每一方麵都出色,但也不可能每一方麵都差勁,再遜的人也總有一方麵較他人厲害。一個成功的領導人不在於他自己能做多少事情,而在於他能很清楚地了解每個下屬的優缺點,在適當的時候派員工去做他們適合的事情,往往會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
010 賢淑的長孫皇後
唐太宗大治天下,盛極一時,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謀臣武將外,也與他賢淑溫良的妻子長孫皇後的輔佐分不開。
長孫皇後知書達理、賢淑溫柔、正直善良。對於年老賦閑的太上皇李淵,她十分恭敬而細致地侍奉,每日早晚必去請安,時時提醒太上皇身邊的宮女怎樣調節他的生活起居,像一個普通的兒媳那樣盡著孝道。
對後宮的妃嬪,長孫皇後也非常寬容,她並不一心爭得專寵,反而常規勸李世民要公平地對待每一位妃嬪。正因為如此,唐太宗的後宮很少出現爭風吃醋的事,這在曆代都是極少見的。
長孫皇後憑著自己的端莊品性,無言地影響和感化著整個後宮的氣氛,使唐太宗不受後宮是非的幹擾,能專心料理軍國大事,唐太宗對她也十分敬服!
雖然長孫皇後出身顯貴之家,又貴為皇後,但她卻一直遵奉著簡樸的生活方式,衣服用品都不講求豪奢華美,飲食宴慶也從不鋪張,因而也帶動了後宮之中的樸實風尚,恰好為唐太宗勵精圖治的治國政策的施行做出了榜樣。
長孫皇後不但氣度寬宏,而且還有過人的智慧。
一次,唐太宗回宮見到了長孫皇後,猶自義憤填膺地說:“一定要殺掉魏徵這個老頑固,才能一泄我心頭之恨!”長孫皇後柔聲問明了原由,也不說什麼,隻悄悄地回到內室穿戴上禮服,然後麵容莊重地來到唐太宗麵前,叩首即拜,口中直稱:“恭祝陛下!”
她這一舉措弄得唐太宗滿頭霧水,不知她葫蘆裏賣的什麼藥,因而吃驚地問:“什麼事這樣慎重?”長孫皇後一本正經地回答:“臣妾聽說隻有明主才會有直臣,魏徵是個典型的直臣,由此可見陛下是個明君,故臣妾要來恭祝陛下。”唐太宗聽了心中一怔,覺得皇後說得甚是在理,於是滿天陰雲隨之而散,魏徵也就得以保住了他的地位和性命。
智慧點評
管理者要敢於直麵批評,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別人批評你,其本身是出於對你的信任,這樣的批評也是很中肯的。
011 宓子賤放權
孔子的學生宓子賤有一次奉命擔任某地方的官吏。當他到任以後,卻時常彈琴自娛,不管政事,可是他所管轄的地方卻治理得井井有條,民興業旺。
這使那位卸任的官吏百思不得其解,因為他每天即使起早貪黑,從早忙到晚,也沒有把地方治好。於是他請教宓子賤:“為什麼你能治理得這麼好還這麼輕鬆?”宓子賤回答說:“你隻靠自己的力量去進行,所以十分辛苦;而我卻是借助別人的力量來完成任務。”
智慧點評
一個聰明的領導人,應該能夠正確地利用部屬的力量,發揮團隊協作精神,不僅能使團隊發揮最大的效用,同時,也能減輕管理者的負擔。在公司的管理方麵,要相信少就是多的道理:你抓得少些,反而收獲就多了。
012 縣令買飯
南宋嘉熙年間,江西一帶山民叛亂,身為吉州萬安縣令的黃炳,調集了大批人馬,嚴加守備。一天黎明前,探報來說,叛軍即將殺到。
黃炳立即派巡尉率兵迎敵。巡尉問道:“士兵還沒吃飯怎麼打仗?”黃炳卻胸有成竹地說:“你們盡管出發,早飯隨後送到。”
黃炳並沒有開“空頭支票”,他立刻帶上一些差役,抬著竹籮木桶,沿著街市挨家挨戶叫道:“知縣老爺買飯來啦!”當時城內居民都在做早飯,聽說知縣親自帶人來買飯,便趕緊將剛燒好的飯端出來。黃炳命手下付足飯錢,將熱氣騰騰的米飯裝進木桶就走。
這樣,士兵們既吃飽了肚子,又不耽誤進軍,打了一個大勝仗。這個縣令黃炳,沒有親自捋袖做飯,也沒有興師動眾勞民傷財,他隻是借別人的力量,燒自己的飯。縣令買飯之舉,看來平淡無奇,甚至有些荒唐,但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智慧點評
一個優秀的管理人員,不在於你多麼會做具體的事務,因為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隻有發動集體的力量才能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聰明的人總會利用別人的力量獲得成功。
013 我也喝醉了
有一天,宋太宗在北陪園與兩個重臣一起喝酒,邊喝邊聊,兩個大臣喝醉了,竟在皇帝麵前相互比起功勞來,他們越比越來勁,幹脆鬥起嘴來,完全忘了在皇帝麵前應有的君臣禮節。侍衛在旁看著實在不像話,便奏請宋太宗,要將這兩人抓起來送吏部治罪。宋太宗沒有同意,隻是草草撤了酒宴,派人把他倆分別送回了家。
第二天上午他倆都從沉醉中醒來,想起昨天的事,惶恐萬分,連忙進宮請罪。宋太宗看著他們戰戰兢兢的樣子,便輕描淡寫地說:“昨天我也喝醉了,記不起這件事了。”
智慧點評
優秀的管理者都是看中能力而不拘泥於小節的人。觀人要觀大節,略小過。
014 如魚得水
東漢末年,劉備被曹操幾番追殺,失魂落魄,隻能投奔劉表,在新野屯兵。
他成天悶悶不樂,雖想逐鹿中原,又苦於勢單力薄,身邊沒有謀士良臣。徐庶拜見劉備,同他暢談形勢,頭頭是道。劉備十分器重徐庶,奉他為上賓。
“我不過是一介凡夫,”徐庶說,“我有個朋友名叫諸葛孔明,一向隱居隆中,留心世事,人稱‘臥龍’,將軍想見一見嗎?”
“好極了!”劉備高興地說,“先生快去請他來吧!”
“那怎能如此隨便呢?”徐庶說,“孔明乃是天下高士,將軍果真有心,應該屈駕前去拜望才是。”
劉備連連稱是。結果,他三顧茅廬,好不容易才見到諸葛亮。兩人在茅屋中促膝長談。諸葛亮見解精辟,提出占據荊、益兩州,安撫西南各族,整頓內政,聯合孫權,俟機從荊、益兩路北伐曹操的策略,以圖統一中國,恢複劉家帝業。
一席談話,使劉備好似撥雲見日,從此便拜諸葛亮為重要謀臣。兩人常常夙夜談心,親密無間。
關羽、張飛見了大為不滿,便在劉備麵前發泄怨氣。劉備誠懇地對他們說:“我得到孔明,就像魚得到了水。希望你們深明大義,不要再多講了。”關羽和張飛聽了很慚愧,就不再做聲了。
智慧點評
俗話說“得人者昌,失人者亡。”如魚得水,鼎定三分,劉備一生事業正奠基於此。可見選用人才對於國家和企業是何等的重要。
015 班超治西域
班超治理西域三十餘年,西域一直非常穩定。但皇帝體恤班超年邁,遂下令戊己校尉任尚到西域代替班超。
初到之時,任尚很謙虛地向班超討教:“您在西域三十年有餘,而我對西域知之甚少,如今要接替大人的職位,可謂責任重大,所以,還請大人不吝賜教。”
班超說:“西域是塞外邊境,這裏官吏也罷,士卒也罷,都是因犯罪而被流放到這裏戍守的。他們生性好鬥,難以馴服,極易發生變故。因此,有些小過失就不必深究,隻要把握大體原則就行了。您向來比較嚴厲,所以,要切記‘水至清則無魚’,不可過於苛刻。”
班超走後,任尚私下對人說:“我還以為班超有什麼妙法呢,原來盡是些平常的話。”結果,任尚留守數年後,西域便叛亂了。
智慧點評
不論是管理還是治理,都應因地製宜,因材施教,隻有這樣,才能夠達到最好的效果。
016 扁鵲論醫
魏文王問名醫扁鵲說:“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於醫術,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鵲答說:“長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問:“那麼為什麼你最出名呢?”
扁鵲答說:“我長兄治病,是治病於病情發作之前。由於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鏟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隻有我們家的人才知道。我中兄治病,是治病於病情初起之時。一般人以為他隻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隻及於本鄉裏。而我扁鵲治病,是治病於病情嚴重之時。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經脈上穿針管來放血、在皮膚上敷藥等大手術,所以以為我的醫術高明,名氣因此響遍全國。”
文王說:“你說得好極了。”
智慧點評
事後救治不如事中控製,事中控製不如事前控製,可惜大多數的事業經營者均未能體會到這一點,等到錯誤的決策造成了重大的損失時,才尋求彌補,但已經是亡羊補牢,為時已晚。
017 曹操博大成霸業
東漢末年,曹操能夠在各種勢力中脫穎而出,這與他靠了“吉人”相幫是分不開的。
曹操不受董卓之召,從長安東逃,在陳留結識了孝廉衛茲。
衛茲是一個非常有謀略的人,而且講究節操。
衛茲對曹操的才能非常了解,曹操剛到陳留時,他就對人說:“平定天下的,肯定是這個人。”
曹操也很看重衛茲,多次登門拜訪,共商天下大事。
衛茲說:“動亂持續很長時間了,不用武力是平定不下去的。”又說:“要起兵,現在就得開始!”他還拿出家財來幫助曹操招募兵馬,對曹操盡快起兵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這時,曹操在譙縣的宗族、賓客、部屬也紛紛趕來加盟,其中主要人物有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淵等人。他們都成了曹操的心腹將領,後來跟隨曹操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
後來,當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遭遇麻煩時,又多虧董昭、鍾繇等人的幫助才順利渡過難關。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底,曹操派主事王必出使長安,途中被河內太守張楊攔阻,不讓過境,這時在張楊處的騎都尉董昭勸張楊說:“袁紹、曹操雖然是同盟關係,但實際上他們是不可能長期聯合下去的。曹操眼下雖然勢力弱小,但卻不愧是一個英雄,應當找機會同他結交,何況現在機會就擺在眼前,應當加以利用,幫助曹操同朝廷接上一些關係,並上表推薦他。如果事情辦好了,我想曹操是不會忘記您的好處的。”
張楊聽後,覺得董昭言之有理,立即照辦。
董昭還以曹操的名義給長安的李傕、郭汜等人寫信,並根據這些人的地位高低分別贈送了禮物。曹操得知情況後,對張楊十分感激,特地給張楊送去犬馬金帛。從此,兗州到長安的道路暢通無阻,曹操同朝廷之間的聯係大大加強了。
王必初到長安時,李傕、郭汜認為,曹操野心勃勃,想要自立天子,現在雖然派了使者,但絕不會是出於誠意,於是想把王必扣留下來。黃門侍郎鍾繇勸阻說:“現在群雄並起,各據一方,隻有曹操還想著朝廷和王室。如果不接受他的忠心,恐怕有失眾望。”
李傕、郭汜隻好改變態度,用禮物厚加酬答,算是接受了曹操的好意。
董昭、鍾繇這時還不是曹操手下的人,曹操根本不能支配他們,但在關鍵時刻卻都得到了他們的幫助,說明這時曹操的雄才大略和名聲已經為不少人所了解、所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