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誡子弟“不求科名”(1 / 1)

袁枚:誡子弟“不求科名”

【作者介紹】 袁枚(1716—1798),字子才,號簡齋,又號隨園老人,浙江錢塘(今杭州)人。乾隆四年進士,做過多地知縣。他是清代中葉著名詩人,著有《小倉山房文集》、《隨園詩話》等。袁枚在三十三歲辭官後在小倉山修築一所隨園,過了五十多年論文賦詩的生活。他認為對於子弟來說,最根本最重要的是有沒有真才實學,參不參加考試是次要的。為取得科名而去假冒籍貫,為了科名而去讀書,雖得科名作高官,必至誤國、誤氏、誤己。他還認為自己的兒子“文理粗浮,與‘秀才’二字,相離尚遠”,大可不必去勉強爭取一個科名。

【原文】 阿通年十七矣,飽食暖衣,讀書懶惰。欲其知考試之難,故命考上元以勞苦之,非望其入學也。如果入學,便入江寧籍貫。祖宗邱墓之鄉,一旦捐棄,揆之齊太公五世葬周之義,於我心有戚戚焉。兩兒俱不與金陵人聯姻,正為此也。不料此地諸生,竟以冒籍控官。我不以為怨,而以為德。何也?以其實獲我心故也。不料弟與紓亭大為不平,引成例千言,赴訴於縣。我以為真客氣也。

夫才不才者本也,考不考者末也。兒果才,則試金陵可,試武林可,即不試亦可。兒果不才,則試金陵不可,試武林不可,必不試廢業而後可。為父兄者,不教以讀書學文,而徒與他人爭閑氣,何不揣其本而齊其末哉!“知子莫若父”,阿通文理粗浮,與“秀才”二字,相離尚遠。若以為此地文風,不如杭州,容易入學,此之謂“不與齊楚爭強,而甘與江黃競霸”,何其薄待兒孫,詒謀之可鄙哉!子路曰:“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非貪爵祿榮耀也。李鶴峰中丞之女葉夫人慰兒落第詩雲:“當年蓬矢桑弧意,豈為科名始讀書?”大哉言乎!閨閣中有此見解,今之士大夫都應羞死。要知此理不明,雖得科名作高官,必至誤國、誤民,並誤其身而後已。無基而厚墉,雖高必顛,非所以愛之,實所以害之也。然而人所處之境,亦複不同,有不得不求科名者,如我與弟是也。家無立錐,不得科名,則此身衣食無著。陶淵明雲:“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非得已也。有可以不求科名者,如阿通、阿長是也。我弟兄適逢盛世,清俸之餘,薄有田產,兒輩可以度日,倘能安分守己,無險情贅行,如馬少遊所雲“作鄉黨之善人”,是即吾家之佳子弟,老夫死亦瞑目矣,尚何敢妄有所希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