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並購是門大學問。

跨國並購是國際投資的一種重要形式,而國際投資是外向型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外向經濟的前期主要是對外貿易,當對外貿易發展到一定程度和階段,對外投資就開始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如果說對外貿易主要是利用本國的資源(自然資源、資本、人力、品牌、技術等資源)通過比較優勢來置換外國的市場和本國稀缺的資源,從而實現本國的經濟發展,那麼對外投資,就是通過資本輸出,對投資目的地國的自然資源、人才/人力、技術、市場等進行分享,甚至控製,以此來支持本國經濟和外貿的進一步發展與擴大。主要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過程莫不如此。不妨說,這是外向型經濟發展的基本模式。

其次,國際投資對於一國當前和未來宏觀經濟的發展狀況也有重要影響。對於那些資金缺乏、投資不足的國家來說,吸引外國投資,特別是直接投資(FDI),無疑對本國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而對於那些需要規避貿易壁壘,拓展市場規模,確保原材料供應且減少價格波動的國家來說,有賴於對外投資的開展。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國際投資(包括跨國並購)是在更大範圍內進行資源配置,不僅是資本資源的配置,還包括其他生產要素資源的配置,從而推動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

說跨國並購的學問大,並不限於理論和宏觀層麵。從企業層麵來說,有許多企業就是通過多次兼並收購,實現了超常規的快速發展,然而也有不少企業因為並購失敗而陷入困局。蘇格蘭皇家銀行(RBS)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該銀行曾經是一家經營有方,盈利水平甚佳的英國地方性銀行。借助一係列成功並購,特別是以小吃大,在成功收購了英國國民西敏寺銀行之後,RBS變身為國際性大銀行,也曾以戰略投資者身份入股中國銀行。然而好景不長,金融危機時,RBS錯誤地介入對荷蘭銀行(ABNAMRO)的收購,導致出現重大流動性困難,從此陷入嚴重的財務困境,英國政府不得不出資救助。真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從技術層麵來說,跨國並購應該說是各種國際投資中最複雜、最困難的一種形式,猶如一場不見炮火硝煙的戰爭。它不僅常常涉及並購雙方國家的政府審批(有時需要更多國家的審批),還要承擔政治、經濟、法律、財務、運營等諸多風險。

盡管如此,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仍然越來越快。從統計數字來看,中國內地對外的直接投資在上世紀90年代(1990~1999年)年平均對外直接投資額為23.2億美元,本世紀頭十年的前期(2000~2006年)的年平均值為65.57億美元,而2007~2011年的年平均值已達到530.2億美元。中國現今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對外貿易總量與世界第一大貿易國美國也在伯仲之間。與此同時,中國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受到越來越多的資源環境製約,貿易壁壘更加嚴重,技術、品牌瓶頸日益突顯,勞動力紅利迅速減少。在這種形勢下,更好地運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優化資源配置,拓寬發展空間,是應對當前挑戰的有效措施之一。

從統計數字來看,雖然近年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已有快速增長,但從對外直接投資與國內生產總值(GDP)等指標的對比來看,仍處在較低水平。從國際橫向比較看,2011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占GDP的比重是0.9%,英國是4.4%,法國是3.2%,美國是2.6%,日本是2.0%,德國是1.5%,全球平均水平是2.4%。從縱向比較看,我國2011年FDI占GDP的比重,隻相當於全球上世紀80年代後期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