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者莫明於日月,在地者莫明於水火,在物者莫明於珠玉,在人者莫明於禮義。(《荀子·天論》)
禮之大凡:事生,飾歡也;送死,飾哀也;軍旅,飾威也。(《荀子·大略》)
始生之者,天也;養成之者,人也。能養天之所生而勿攖之謂天子。天子之動也,以全天為故者也。(《呂氏春秋·本生》)
天地萬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謂大同。眾耳目鼻口也,眾五穀寒暑也,此之謂眾異。[眾異]則萬物備也。天斟萬物,聖人覽焉, 以觀其類。(《呂氏春秋·有始》)
至夫子繼聖,獨秀前哲,熔鈞六經,必金聲而玉振;雕琢性情,組織辭令,木鐸起而千裏應,席珍流而萬世響,寫天地之輝光,曉生民之耳目矣。(劉勰《文心雕龍·原道》)
原道宗經明德博學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學而》)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論語·學而》)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論語·學而》)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裏仁》)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論語·衛靈公》)
子日:“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裏仁》)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論語·裏仁》)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論語·公冶長》)
子曰:“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論語·述而》)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
子曰:“吾嚐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靈公》)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
子夏曰:“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論語·子張》)
後稷教民稼穡,樹藝五穀;五穀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聖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三十四章》)
在天者莫明於日月,在地者莫明於水火,在物者莫明於珠玉,在人者莫明於禮義。(《荀子·天論》)
禮之大凡:事生,飾歡也;送死,飾哀也;軍旅,飾威也。(《荀子·大略》)
始生之者,天也;養成之者,人也。能養天之所生而勿攖之謂天子。天子之動也,以全天為故者也。(《呂氏春秋·本生》)
天地萬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謂大同。眾耳目鼻口也,眾五穀寒暑也,此之謂眾異。[眾異]則萬物備也。天斟萬物,聖人覽焉, 以觀其類。(《呂氏春秋·有始》)
至夫子繼聖,獨秀前哲,熔鈞六經,必金聲而玉振;雕琢性情,組織辭令,木鐸起而千裏應,席珍流而萬世響,寫天地之輝光,曉生民之耳目矣。(劉勰《文心雕龍·原道》)
原道宗經明德博學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學而》)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論語·學而》)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論語·學而》)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裏仁》)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論語·衛靈公》)
子日:“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裏仁》)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論語·裏仁》)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論語·公冶長》)
子曰:“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論語·述而》)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
子曰:“吾嚐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靈公》)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
子夏曰:“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論語·子張》)
後稷教民稼穡,樹藝五穀;五穀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聖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三十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