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男兒到死心如鐵(1 / 3)

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就在辛棄疾下決心息影林泉之時,一場大戰正悄然拉開序幕。

開禧二年(公元1206年),在左右宵小的慫恿下,韓侂胄終於下定決心,北伐中原,以便成就不世之功。

四月,以鎮江軍為先聲,多路宋軍開始在北方義軍的配合下攻入金國境內,一連攻下了泗州、褒信、順陽等不少州縣。

五月,北進宋軍又連下數城。在收到前線捷報後,韓侂胄迫不及待地下達了討伐金國的正式命令——“天道好還,蓋中國有必伸之理;人心助順,雖匹夫無不報之仇!”語氣慷慨激昂,一副滅此朝食的氣勢。也許在韓侂胄看來,建立不世之功的那一天已經指日可待了。

然而,事與願違。僅僅數天之後,宋軍便在金人的防線下碰了大釘子。五月十三日,皇甫斌攻唐州,大敗;秦世輔攻城固,亦大敗。

五月十四日,韓侂胄最為親信的北伐主將郭倬聯兵會攻宿州,軍隊一潰千裏,被金軍重重圍困起來。郭倬走投無路之下,竟與金人私下達成協議,將金人最為痛恨的宋軍將領田俊邁捆送敵軍,這才逃得一條性命。上演了一出賣友求生的醜劇。

六月九日,建康都統李爽攻壽州,亦大敗。然而,讓南宋朝廷更為魂飛魄散的消息,卻是自巴蜀之地傳來——四川宣扶副使吳曦接受金人封王印綬,公然叛宋降金。半壁江山,就在稀裏糊塗之間便淪入敵手!

就這樣,在還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裏,中路和東路宋軍先勝後敗,潰不成軍。而西路更是變生肘腋,成了當前最大的威脅之一。

韓侂胄情急無法之下,不得不對前線人事作出新的調整。他先是罷免了指揮東線戰事不力的鄧友龍,接著任命知建康府丘崈為刑部尚書、兩淮宣撫使,曾前去鎮江拜訪辛棄疾的程珌也隨同丘崈一同前往赴任。在渡江之後,他看到的是一派丟盔卸甲、兵荒馬亂的狼狽景象。

“生靈塗炭,實乃操切之禍啊!”

程珌與丘崈談起此前辛棄疾在鎮江的軍事部署。丘崈聽罷,又是點頭,又是歎氣。事實已經證明,辛棄疾所提出的另建新軍,將新軍與舊軍分開駐屯訓練、各自負責不同的戰守事務等主張是完全正確的。而後來代之鎮守江上的將領卻將這些措施完全廢棄。可即便是這樣,能在前線頗有斬獲,且在敗戰之餘還能鎮定自若的,也往往是過去辛棄疾所編練的新軍餘部。

“韓太師所仰仗的各路都統司和殿前司諸軍遇敵輒潰,要想靠他們去打勝仗,豈非與虎謀皮?”丘崈歎道,“他隻不過是想要趁機攻取幾個名城重鎮,回來便好吹噓自己的蓋世奇功罷了。可卻沒想到金人還是塊硬骨頭啊!”

“這樣的話,稼老也曾說過。”程珌回憶起那天辛棄疾在謄抄完細作帶回的情報之後,曾這樣感歎道:

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就在辛棄疾下決心息影林泉之時,一場大戰正悄然拉開序幕。

開禧二年(公元1206年),在左右宵小的慫恿下,韓侂胄終於下定決心,北伐中原,以便成就不世之功。

四月,以鎮江軍為先聲,多路宋軍開始在北方義軍的配合下攻入金國境內,一連攻下了泗州、褒信、順陽等不少州縣。

五月,北進宋軍又連下數城。在收到前線捷報後,韓侂胄迫不及待地下達了討伐金國的正式命令——“天道好還,蓋中國有必伸之理;人心助順,雖匹夫無不報之仇!”語氣慷慨激昂,一副滅此朝食的氣勢。也許在韓侂胄看來,建立不世之功的那一天已經指日可待了。

然而,事與願違。僅僅數天之後,宋軍便在金人的防線下碰了大釘子。五月十三日,皇甫斌攻唐州,大敗;秦世輔攻城固,亦大敗。

五月十四日,韓侂胄最為親信的北伐主將郭倬聯兵會攻宿州,軍隊一潰千裏,被金軍重重圍困起來。郭倬走投無路之下,竟與金人私下達成協議,將金人最為痛恨的宋軍將領田俊邁捆送敵軍,這才逃得一條性命。上演了一出賣友求生的醜劇。

六月九日,建康都統李爽攻壽州,亦大敗。然而,讓南宋朝廷更為魂飛魄散的消息,卻是自巴蜀之地傳來——四川宣扶副使吳曦接受金人封王印綬,公然叛宋降金。半壁江山,就在稀裏糊塗之間便淪入敵手!

就這樣,在還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裏,中路和東路宋軍先勝後敗,潰不成軍。而西路更是變生肘腋,成了當前最大的威脅之一。

韓侂胄情急無法之下,不得不對前線人事作出新的調整。他先是罷免了指揮東線戰事不力的鄧友龍,接著任命知建康府丘崈為刑部尚書、兩淮宣撫使,曾前去鎮江拜訪辛棄疾的程珌也隨同丘崈一同前往赴任。在渡江之後,他看到的是一派丟盔卸甲、兵荒馬亂的狼狽景象。

“生靈塗炭,實乃操切之禍啊!”

程珌與丘崈談起此前辛棄疾在鎮江的軍事部署。丘崈聽罷,又是點頭,又是歎氣。事實已經證明,辛棄疾所提出的另建新軍,將新軍與舊軍分開駐屯訓練、各自負責不同的戰守事務等主張是完全正確的。而後來代之鎮守江上的將領卻將這些措施完全廢棄。可即便是這樣,能在前線頗有斬獲,且在敗戰之餘還能鎮定自若的,也往往是過去辛棄疾所編練的新軍餘部。

“韓太師所仰仗的各路都統司和殿前司諸軍遇敵輒潰,要想靠他們去打勝仗,豈非與虎謀皮?”丘崈歎道,“他隻不過是想要趁機攻取幾個名城重鎮,回來便好吹噓自己的蓋世奇功罷了。可卻沒想到金人還是塊硬骨頭啊!”

“這樣的話,稼老也曾說過。”程珌回憶起那天辛棄疾在謄抄完細作帶回的情報之後,曾這樣感歎道:

“敵虜兵馬尚強,糧餉尚多,千萬不能掉以輕心。朝堂上主戰的諸公卻認為對方是一觸即潰,這樣想,總有一天要吃大虧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