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以皮治皮:以皮治皮相當於古法中的刺皮法。在《刺齊論》中言“刺皮無傷肉”。這種刺法類似於古法中的毛刺、半刺。針刺較淺,如用梅花針在皮膚上的叩刺法治療斑禿、神經性皮炎、白癜風、牛皮癬等,均屬於這種以皮治皮法。
5.五髒別通論在董氏取穴的應用
經絡是針灸的核心,辨經論治是針灸治療的基礎。傳統針灸辨經主要以循經辨證、表裏經辨證及同名經辨證為用。董氏取穴在臨床運用理論中不但沒有離開針灸辨經體係,並且還進一步強化了辨經論治在針灸中的治療作用,使經絡辨證更為深入周到。董氏取穴在原有的辨經論治基礎中,又確立了以髒腑別通為理論的經絡辨證體係。髒腑別通論又稱髒腑通治。這是董氏奇穴應用最突出、最廣泛及最精華內容之一。首見於明代李梴《醫學入門》,引自《髒腑穿鑿論》。清代唐宗海《醫學精義》則有較深入的解釋。其主要內容為:“心與膽通,心病怔忡,以溫膽為主,膽病戰栗癲狂,宜補心為主;肝與大腸通,肝病宜疏大腸,大腸宜平肝為主;脾與小腸通,脾病宜瀉小腸火,小腸病潤脾為主;肺與膀胱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膀胱病宜清肺氣為主;腎與三焦通,腎病宜調和三焦,三焦病宜補腎水為主。”
這種五髒別通論的運用是由六經之開合樞變化發展而來。《靈樞·根結》說“太陽為開,陽明為合,少陽為樞”,“太陰為開,厥陰為合,少陰為樞”。
以三陰三陽同氣相求。
這樣就構成了肺與膀胱通,脾與小腸通,心與膽通,腎與三焦通,肝與大腸通。除五髒別通外,還有胃與心包通。由此係統全麵地五髒別通理論學說正式形成。用這一理論來探索董氏奇穴之原理及應用,使之無法釋疑的理論與臨證頑疾便可迎刃而解。
髒腑別通其意理論,使之相通的髒腑所連屬的經絡之間雖然在經脈循行上未必通連,但在氣化上卻密切相關,從而在功能上息息相通,因此在針灸學上有著更為廣泛的應用。擴展了髒與腑之間的功能,病機傳變,經絡等多因素間的關係,豐富了藏象學說的內容。在臨床實際應用中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運用解釋、擴展穴位的功用。由於互通髒腑之經氣相互連通,則一條經上的穴位可治療相通經的主治或循行部位的疾病,這樣首先可以對一些穴位的功用從理論上做出更合理、更全麵的解釋。如重子、重仙在肺經上,但可治背痛及肩胛部痛;肝門穴在小腸經上,小腸為分水之官,清利濕熱之效甚好,所以能治肝炎;五間穴在大腸經上,都能治疝氣;十四經穴中的曲池穴可用來治療肝陽上亢所致的高血壓,其機製可以從“肝與大腸通”得到較為合理的解釋;中渚在三焦經上,能治腎虛腰痛,運用原理乃為腎與三焦通之故。這樣的臨床運用實例舉不勝舉。其實這一理論早在《蠢子醫》卷三中已有明確的記載,其曰:“腑病治髒,髒病治腑,原自相通。”
(5)以皮治皮:以皮治皮相當於古法中的刺皮法。在《刺齊論》中言“刺皮無傷肉”。這種刺法類似於古法中的毛刺、半刺。針刺較淺,如用梅花針在皮膚上的叩刺法治療斑禿、神經性皮炎、白癜風、牛皮癬等,均屬於這種以皮治皮法。
5.五髒別通論在董氏取穴的應用
經絡是針灸的核心,辨經論治是針灸治療的基礎。傳統針灸辨經主要以循經辨證、表裏經辨證及同名經辨證為用。董氏取穴在臨床運用理論中不但沒有離開針灸辨經體係,並且還進一步強化了辨經論治在針灸中的治療作用,使經絡辨證更為深入周到。董氏取穴在原有的辨經論治基礎中,又確立了以髒腑別通為理論的經絡辨證體係。髒腑別通論又稱髒腑通治。這是董氏奇穴應用最突出、最廣泛及最精華內容之一。首見於明代李梴《醫學入門》,引自《髒腑穿鑿論》。清代唐宗海《醫學精義》則有較深入的解釋。其主要內容為:“心與膽通,心病怔忡,以溫膽為主,膽病戰栗癲狂,宜補心為主;肝與大腸通,肝病宜疏大腸,大腸宜平肝為主;脾與小腸通,脾病宜瀉小腸火,小腸病潤脾為主;肺與膀胱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膀胱病宜清肺氣為主;腎與三焦通,腎病宜調和三焦,三焦病宜補腎水為主。”
這種五髒別通論的運用是由六經之開合樞變化發展而來。《靈樞·根結》說“太陽為開,陽明為合,少陽為樞”,“太陰為開,厥陰為合,少陰為樞”。
以三陰三陽同氣相求。
這樣就構成了肺與膀胱通,脾與小腸通,心與膽通,腎與三焦通,肝與大腸通。除五髒別通外,還有胃與心包通。由此係統全麵地五髒別通理論學說正式形成。用這一理論來探索董氏奇穴之原理及應用,使之無法釋疑的理論與臨證頑疾便可迎刃而解。
髒腑別通其意理論,使之相通的髒腑所連屬的經絡之間雖然在經脈循行上未必通連,但在氣化上卻密切相關,從而在功能上息息相通,因此在針灸學上有著更為廣泛的應用。擴展了髒與腑之間的功能,病機傳變,經絡等多因素間的關係,豐富了藏象學說的內容。在臨床實際應用中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