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養生灸常用的施灸穴位(三)(1 / 3)

●太白穴:位於第1蹠趾關節內側後下方,即第1蹠骨小頭後緣,赤白肉際處。具有理氣化濕、健脾和胃的作用。主治胃痛、嘔吐、饑不欲食、食而不化、腹脹、腹痛、泄瀉、痢疾、便下膿血、便秘、痔漏。

●呃逆點:位於乳頭之下,平第7肋間隙。具有疏肝理氣、健脾和胃的作用。主治呃逆、嘔吐、乳腺炎。

●內庭穴:位於足背第2、3蹠趾關節前方凹陷中,第2、3趾縫間的縫紋端,赤白肉際處。具有清胃泄熱、通絡止痛的作用。主治腹脹、泄瀉、痢疾、便秘、胃痛、熱病無汗。

●獨陰穴:位於足底第2趾遠端趾間關節橫紋的中點處。具有行氣止痛、調理衝任的作用。主治胸脅疼痛、心痛、腹痛、嘔吐、吐血、月經不調、死胎、胞衣不下。

●膽俞穴:位於第10胸椎棘突下,旁開5厘米處。具有疏肝利膽、調和脾胃、理氣解鬱的作用。主治黃疸、口苦、嘔吐、胸脅疼痛。

●陽陵泉穴:位於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中。具有疏肝利膽、清熱利濕、舒筋利節的作用。主治胸脅疼痛、口苦、嘔吐、黃疸。

●陰陵泉穴:位於脛骨內側髁下緣凹陷中。具有健脾利濕、通利三焦、調補肝腎的作用。主治腹痛、腹脹、黃疸以及婦科疾病。

●陰穀穴:位於膕窩內側,半腱肌腱與半膜肌腱之間凹陷中。具有清熱利濕、調補肝腎的作用。主治陰囊濕癢、陽痿、崩漏、赤白帶下、胸脅脹痛。

●三陰交穴:位於腳內踝高點直上10厘米,脛骨內側麵後緣處。具有調補肝腎、健脾和胃、行氣活血、疏經通絡的作用。主治腹脹、腹瀉、腸鳴、脘腹疼痛及各種婦科疾病。

●胰俞穴:位於第8胸椎棘突下,旁開5厘米,膈俞穴與肝俞穴之間。具有養陰生津、潤燥止渴、養胰健脾、調和腸胃的作用。主治胃脘痛、呃逆、口苦咽幹、多飲多尿、消食、盜汗、胸脅疼痛。

●百會穴:位於頭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中點。具有清熱開竅、醒腦寧神、升陽益氣、平肝息風的作用。主治頭痛、眩暈、中風失語、耳鳴、耳聾。

●曲池穴:位於肘橫紋端凹陷處。具有清熱利濕、祛風解表、行氣活血、調和氣血的作用。主治發熱、咽喉腫痛、耳鳴、頭痛、高血壓、半身不遂、癱瘓等。

●湧泉穴:位於足底中線的前、中1br3的交點處。具有清熱開竅、交濟心腎的作用。

主治昏厥、頭頂痛、眩暈、中風昏迷、高血壓。灸之可引熱下行、調和陰陽,使血壓趨於正常。

●血壓點:屬於經外奇穴,位於第6、7頸椎棘突旁開6.66厘米處。具有調和氣血的作用,主治高血壓、低血壓。

●曲澤穴:位於肘橫紋上,肱二頭肌腱尺側緣。具有疏經活絡、清熱寧心、降逆止嘔的作用。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咳嗽、嘔吐、胸脅脹滿、口幹。

●太白穴:位於第1蹠趾關節內側後下方,即第1蹠骨小頭後緣,赤白肉際處。具有理氣化濕、健脾和胃的作用。主治胃痛、嘔吐、饑不欲食、食而不化、腹脹、腹痛、泄瀉、痢疾、便下膿血、便秘、痔漏。

●呃逆點:位於乳頭之下,平第7肋間隙。具有疏肝理氣、健脾和胃的作用。主治呃逆、嘔吐、乳腺炎。

●內庭穴:位於足背第2、3蹠趾關節前方凹陷中,第2、3趾縫間的縫紋端,赤白肉際處。具有清胃泄熱、通絡止痛的作用。主治腹脹、泄瀉、痢疾、便秘、胃痛、熱病無汗。

●獨陰穴:位於足底第2趾遠端趾間關節橫紋的中點處。具有行氣止痛、調理衝任的作用。主治胸脅疼痛、心痛、腹痛、嘔吐、吐血、月經不調、死胎、胞衣不下。

●膽俞穴:位於第10胸椎棘突下,旁開5厘米處。具有疏肝利膽、調和脾胃、理氣解鬱的作用。主治黃疸、口苦、嘔吐、胸脅疼痛。

●陽陵泉穴:位於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中。具有疏肝利膽、清熱利濕、舒筋利節的作用。主治胸脅疼痛、口苦、嘔吐、黃疸。

●陰陵泉穴:位於脛骨內側髁下緣凹陷中。具有健脾利濕、通利三焦、調補肝腎的作用。主治腹痛、腹脹、黃疸以及婦科疾病。

●陰穀穴:位於膕窩內側,半腱肌腱與半膜肌腱之間凹陷中。具有清熱利濕、調補肝腎的作用。主治陰囊濕癢、陽痿、崩漏、赤白帶下、胸脅脹痛。

●三陰交穴:位於腳內踝高點直上10厘米,脛骨內側麵後緣處。具有調補肝腎、健脾和胃、行氣活血、疏經通絡的作用。主治腹脹、腹瀉、腸鳴、脘腹疼痛及各種婦科疾病。

●胰俞穴:位於第8胸椎棘突下,旁開5厘米,膈俞穴與肝俞穴之間。具有養陰生津、潤燥止渴、養胰健脾、調和腸胃的作用。主治胃脘痛、呃逆、口苦咽幹、多飲多尿、消食、盜汗、胸脅疼痛。

●百會穴:位於頭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中點。具有清熱開竅、醒腦寧神、升陽益氣、平肝息風的作用。主治頭痛、眩暈、中風失語、耳鳴、耳聾。

●曲池穴:位於肘橫紋端凹陷處。具有清熱利濕、祛風解表、行氣活血、調和氣血的作用。主治發熱、咽喉腫痛、耳鳴、頭痛、高血壓、半身不遂、癱瘓等。

●湧泉穴:位於足底中線的前、中1br3的交點處。具有清熱開竅、交濟心腎的作用。

主治昏厥、頭頂痛、眩暈、中風昏迷、高血壓。灸之可引熱下行、調和陰陽,使血壓趨於正常。

●血壓點:屬於經外奇穴,位於第6、7頸椎棘突旁開6.66厘米處。具有調和氣血的作用,主治高血壓、低血壓。

●曲澤穴:位於肘橫紋上,肱二頭肌腱尺側緣。具有疏經活絡、清熱寧心、降逆止嘔的作用。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咳嗽、嘔吐、胸脅脹滿、口幹。

●郤門穴:位於腕橫紋上16.66厘米處,在橈側屈腕肌腱同掌長肌腱之間取穴。具有寧心安神、疏經活絡、調和氣血的作用。主治心痛、心悸、胸脹、咳嗽、煩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