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存在以上不同層次的橫向一體化,其直接原因就是風電場和風電設備(主設備風機)的結構一方麵過於複雜,設計全部環節投資額大,運營管理幅度大,運營管控難度高,可能造成運營效率低;另一方麵則得益於各個環節之間已形成一定的組件化和標準化,這為環節的分離和分工提供了機會。
當然,如果采取另一種分類方法,則風電價值鏈也可以形成縱向的鏈條。
如果把上麵的橫向和縱向一體化畫在一起(限於表現起來太複雜,這裏就不畫出來了),就成了整個風電行業的全產業鏈一體化。
不管是風電場的橫向價值鏈還是太陽能光伏產業的縱向價值鏈,涉及的環節都足夠多,環節之間的界麵都相對標準化,環節各自相對組件化,這給價值鏈分解提供了充分條件;同時,風力發電和太陽能光伏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如果涉及全部環節,運營風險大,運營效率低,很難形成真正的競爭優勢,價值鏈分解成了必要的選擇。既然價值鏈分解既是充分條件,又是必要條件,似乎專業化或者少數幾個環節的一體化成為企業的唯一選擇。然而,企業是否存在第三條路呢?
12.1軟縱向一體化:BP Solar的戰略選擇動因
在前文講過,太陽能有兩種主流的價值鏈定位:專業化和局部縱向一體化,但是,這兩種商業模式在2008年前後都遭遇到了嚴重的考驗。
2008年第四財季,無錫尚德虧損6590萬美元,合每股虧損42美分,如果扣除一次性項目不計,第四財季虧損4240萬美元,合每股虧損27美分。尚德公司在當財季裁員800人,約占員工總數的8%,並推後數個光伏項目的上馬。據不完全統計,在金融危機的風雨飄搖中,國內當時有80%的太陽能企業倒閉。這一切的根源在於太陽能光伏價值鏈利益分配的不平衡。
據招商證券的研究報告,2004~2006年下遊電池生產企業的利潤率從20%增長到30%;而上遊高純矽製造企業的利潤率,則由不到10%上升到50%。原因是下遊太陽能設備生產廠家的發展速度快,對高純矽材的需求增加,而上遊的高純矽技術被少數廠家壟斷,因而形成較高的利潤空間。當時,全世界95%的高純矽生產,被8家廠商所壟斷。
資源壟斷自然導致價格高企。2007年年末,多晶矽曾創出400美元br公斤的天價。2008年,市場現貨價格一度高達450美元br公斤。
這種高價格自然引發很多下遊企業的眼紅,加上無錫尚德、賽維LDK為首的企業上市之後資金充裕,上遊多晶矽成了很多企業爭奪的新戰場。競爭拉低了多晶矽價格,在2009年年初降到了100~150美元br公斤,該環節的毛利潤率也從300%~400%下降到100%以下,很多原本期待在多晶矽項目上賺大錢的企業都失手了。
之所以存在以上不同層次的橫向一體化,其直接原因就是風電場和風電設備(主設備風機)的結構一方麵過於複雜,設計全部環節投資額大,運營管理幅度大,運營管控難度高,可能造成運營效率低;另一方麵則得益於各個環節之間已形成一定的組件化和標準化,這為環節的分離和分工提供了機會。
當然,如果采取另一種分類方法,則風電價值鏈也可以形成縱向的鏈條。
如果把上麵的橫向和縱向一體化畫在一起(限於表現起來太複雜,這裏就不畫出來了),就成了整個風電行業的全產業鏈一體化。
不管是風電場的橫向價值鏈還是太陽能光伏產業的縱向價值鏈,涉及的環節都足夠多,環節之間的界麵都相對標準化,環節各自相對組件化,這給價值鏈分解提供了充分條件;同時,風力發電和太陽能光伏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如果涉及全部環節,運營風險大,運營效率低,很難形成真正的競爭優勢,價值鏈分解成了必要的選擇。既然價值鏈分解既是充分條件,又是必要條件,似乎專業化或者少數幾個環節的一體化成為企業的唯一選擇。然而,企業是否存在第三條路呢?
12.1軟縱向一體化:BP Solar的戰略選擇動因
在前文講過,太陽能有兩種主流的價值鏈定位:專業化和局部縱向一體化,但是,這兩種商業模式在2008年前後都遭遇到了嚴重的考驗。
2008年第四財季,無錫尚德虧損6590萬美元,合每股虧損42美分,如果扣除一次性項目不計,第四財季虧損4240萬美元,合每股虧損27美分。尚德公司在當財季裁員800人,約占員工總數的8%,並推後數個光伏項目的上馬。據不完全統計,在金融危機的風雨飄搖中,國內當時有80%的太陽能企業倒閉。這一切的根源在於太陽能光伏價值鏈利益分配的不平衡。
據招商證券的研究報告,2004~2006年下遊電池生產企業的利潤率從20%增長到30%;而上遊高純矽製造企業的利潤率,則由不到10%上升到50%。原因是下遊太陽能設備生產廠家的發展速度快,對高純矽材的需求增加,而上遊的高純矽技術被少數廠家壟斷,因而形成較高的利潤空間。當時,全世界95%的高純矽生產,被8家廠商所壟斷。
資源壟斷自然導致價格高企。2007年年末,多晶矽曾創出400美元br公斤的天價。2008年,市場現貨價格一度高達450美元br公斤。
這種高價格自然引發很多下遊企業的眼紅,加上無錫尚德、賽維LDK為首的企業上市之後資金充裕,上遊多晶矽成了很多企業爭奪的新戰場。競爭拉低了多晶矽價格,在2009年年初降到了100~150美元br公斤,該環節的毛利潤率也從300%~400%下降到100%以下,很多原本期待在多晶矽項目上賺大錢的企業都失手了。
然而,更加嚴重的考驗還在後麵。中國國內的太陽能光伏的主要終端輸出國是提倡環保的西班牙和德國。但是,當多晶矽價格被推至400美元br公斤高位時,太陽能發電在國內的每度成本價超過了4元,約是火電價的10倍,這遠遠超過了這兩個國家的承受能力,需求大大壓縮。以西班牙為例,2008年的新安裝量為2500兆瓦,而2009年卻不到500兆瓦。這對國外市場依存度超過90%的中國太陽能企業來說,無疑是滅頂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