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林家陽教授是我的老領導。2000年我本科畢業,到無錫輕工大學(後更名為江南大學)設計學院求職,如願成為一名大學教師。那一年的幾十位外來求職者中,不乏海歸和研究生,但我是唯一的幸運兒。

我前往應聘,有一個重要的原因:20世紀90年代林老師留學歸國,在該校開展了一場多方位的設計教育改革,影響波及全國。讀大學的時候,我在書店看到他編著的教材《圖形創意》,心情非常激動,眼前仿佛打開了一扇明亮的窗戶。因此,年輕的我想去看看,那裏到底在發生著什麼。

那次求職非常順利,如今回頭再看,簡直難以置信——僅僅一份資料,一次試講,幾天後我就接到了人事部門的錄用通知。無錫雖然是我的家鄉,但我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勞動者,不能為我請托,憑借自己的勤奮和才華,幸遇評審團的慧眼與公正,我就這麼進了。

多年以來,林老師強烈的批判精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90年代國內設計教育界死水微瀾,林是砸破寂靜、激起塘底腐爛沉渣的最大一塊隕石。徐悲鴻說的“獨執己見,一意孤行”,我看很適用於他。林老師同時富有實幹精神,經常性組織大型國際性、全國性的學術活動,提出了“設計與創新”、“設計教育與知識經濟”等富有開創性的命題。林做事不拘一格,我,一個新來的年輕人,經常信口給院長提建議:小到圖書館資料的使用和保護,大到國際學術活動的專家人選,居然多被采納。我在高度行政化的高校裏待了十幾年,這樣的事情不多見,今後也不會常有。

當然,這些都已經過去了,時代在不斷地提出新問題,我們必須作出回應。林老師此番主編教材的思路,體現了這樣一種努力,即教材體例所展現的——在當下的設計教育中,如何處理知識、技能、信息三位之間的關係?技能是傳統藝術教育的核心,在這個知識體係、知識話語占據主導的時代,技能如何跟進變化,體現價值,乃是藝術教育者和從業者不得不麵對的大命題。

本書的核心版塊是我課堂教學的實踐案例。感謝在課程中積極行動的同學們,他們來自中國美術學院設計學院、高職學院,還有國際workshop中的各國學生。有些同學已經成為業界知名的新銳設計師,我為他(她)們喝彩。感謝海內外同行,他們慷慨提供精彩大作,為本書增色不少。感謝我的父母和愛人,我的孩子剛剛出生,是他們擔負了幾乎全部的照料看護之責,保證了我孤獨繁重的學術研究工作能夠長期堅持,其中包括這本尚不完美、但頗多新意和亮點的教材。

朱海辰

201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