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因字形相近而失校
(3)子桑子死,琴張吊其喪而歌,是不以生死芥帶,便如釋氏。(2-742)
按:“芥帶”當為“芥蔕”之誤,“帶”因與“蔕”形近而訛。例句下文異錄可證:“如子桑戶死,琴張臨其喪而歌,是不以死生芥蔕胸次。”“芥蔕”,同書凡四見,如卷一百一十八:“自君子以降,人不知己,亦不能無芥蔕於胸中。”“芥蔕”,原義是“細微的梗塞物”,如清翟灝《通俗編·草木》:“今人每顛倒言之曰‘芥蔕’,乃自宋人詩始。”後引申有“介意”義,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三:“今子赴官,但當充廣德性,力行好事,前夢不足芥蔕。”明陳汝元《金蓮記·射策》:“言語之間,何須芥蔕。”亦作“芥蒂”,蘇軾《與王定國書》:“今得來教,既不見棄絶,而能以道自遣,無絲發芥蒂。”
(4)此亦不是些小病痛,須要勇猛精進,以脫此科白,始得。(3-1154)
按:“白”,各本作“臼”,是。當為“臼”之形誤字。“科臼”,意思是“老套子或現成的格式”。明唐順之《與洪方洲郎中書》:“胸中讀書作文擬少覺輕省否?若精神尚隻在此科臼中盤桓沿洄,則是於本來麵目未可謂真有見也。”亦作“窠臼”,“科”、“窠”,同在《廣韻》平聲溪母戈韻,音同義通。同書多見,如下卷五十三:“曰:‘無欠闕,隻恐交加了:合惻隱底不惻隱,合羞惡底不羞惡,是是非非交加了。四端本是對著,他後流出來,恐不對窠臼子。’問:‘不對窠臼子,莫是為私意隔了?’”(4-1294)卷六十七:“蓋先生之意,隻欲作卜筮用。而為先儒說道理太多,終是翻這窠臼未盡,故不能不致遺恨雲。”(5-1655)卷一百一十三“‘戒慎恐懼’雖是四個字,到用著時無他,隻是緊鞭約令歸此窠臼來。”(7-2742)卷一百一十六:“說得行時,卻又為他精思,久久自落窠臼。略知瞥見,便立見解,終不是實。恐他時無把捉,虛費心力。”(7-2799)再如朱熹《答許順之書》:“此正是順之從來一個窠臼,何故至今出脫不得,豈自以為是之過耶?”“科白”,指的是戲曲中的賓白,此義於文意不安。
(5)如今學者要緊也成得一個坯模定了,出冶工夫卻在人。隻是成得一個坯模了,到做出冶工夫,卻最難,正是天理人欲相勝之地。(4-1418)
按:“出冶”不辭。陳本作“出治”,是。傳抄過程中,“氵”與“冫”經常混同,如“治”,《魏涼州刺史元維墓誌》作“冶”。“出治”同書共三見,可資內證,如卷七:“古人於小學存養已熟,根基已深厚,到大學,隻就上麵點化出些精彩。古人自能食能言,便已教了,一歲有一歲工夫。至二十時。聖人資質已自有十分。大學隻出治光彩。”“點化”和“出治”同義,有“細致加工”義。又如卷一百一十三:“所謂粗者,如匠人出治材料,且成樸在,然後刻畫可加也。”“出”,作為木工用語,在今浙江嘉興、平湖,湖南長沙、濱湖各縣,江西贛北等地仍有使用,如江西都昌縣“裏根棍的可出根鋤頭柄”。“出”與“治”同義複用,均有“加工、治理”義,《漢語大詞典》隻收“出治”的“治理國家”這一義項,應補之。
二、因字形相近而失校
(3)子桑子死,琴張吊其喪而歌,是不以生死芥帶,便如釋氏。(2-742)
按:“芥帶”當為“芥蔕”之誤,“帶”因與“蔕”形近而訛。例句下文異錄可證:“如子桑戶死,琴張臨其喪而歌,是不以死生芥蔕胸次。”“芥蔕”,同書凡四見,如卷一百一十八:“自君子以降,人不知己,亦不能無芥蔕於胸中。”“芥蔕”,原義是“細微的梗塞物”,如清翟灝《通俗編·草木》:“今人每顛倒言之曰‘芥蔕’,乃自宋人詩始。”後引申有“介意”義,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三:“今子赴官,但當充廣德性,力行好事,前夢不足芥蔕。”明陳汝元《金蓮記·射策》:“言語之間,何須芥蔕。”亦作“芥蒂”,蘇軾《與王定國書》:“今得來教,既不見棄絶,而能以道自遣,無絲發芥蒂。”
(4)此亦不是些小病痛,須要勇猛精進,以脫此科白,始得。(3-1154)
按:“白”,各本作“臼”,是。當為“臼”之形誤字。“科臼”,意思是“老套子或現成的格式”。明唐順之《與洪方洲郎中書》:“胸中讀書作文擬少覺輕省否?若精神尚隻在此科臼中盤桓沿洄,則是於本來麵目未可謂真有見也。”亦作“窠臼”,“科”、“窠”,同在《廣韻》平聲溪母戈韻,音同義通。同書多見,如下卷五十三:“曰:‘無欠闕,隻恐交加了:合惻隱底不惻隱,合羞惡底不羞惡,是是非非交加了。四端本是對著,他後流出來,恐不對窠臼子。’問:‘不對窠臼子,莫是為私意隔了?’”(4-1294)卷六十七:“蓋先生之意,隻欲作卜筮用。而為先儒說道理太多,終是翻這窠臼未盡,故不能不致遺恨雲。”(5-1655)卷一百一十三“‘戒慎恐懼’雖是四個字,到用著時無他,隻是緊鞭約令歸此窠臼來。”(7-2742)卷一百一十六:“說得行時,卻又為他精思,久久自落窠臼。略知瞥見,便立見解,終不是實。恐他時無把捉,虛費心力。”(7-2799)再如朱熹《答許順之書》:“此正是順之從來一個窠臼,何故至今出脫不得,豈自以為是之過耶?”“科白”,指的是戲曲中的賓白,此義於文意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