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是2000多年前的一部養生防病理論和方法的集大成之作。它薈萃了先秦諸子百家的養生之道、延年之術、長壽之訣。《內經》的養生觀強調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體自身的和諧,這些理論和方法,至今仍是醫學、養生學的圭臬。從天地自然到飲食起居,從人文地理到社會心理,無所不包,無所不及。如:“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又如:“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這裏既講了防禦病邪、心理健康、合理飲食、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可過度勞心勞力;更強調了、保養正氣的重要意義。同時還闡述了古代養生家采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所達到的不同境界。指出:“上古有真人者,提起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子事,內無思想之息,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這一段話,告訴我們什麼是中醫養生的最高境界,什麼是真正的中醫養生家,其中“真人”、“至人”、“聖人”、“賢人”的養生境界是可以追求的,其所采用的養生方法是可以仿效的,其所達到的養生成就也並非那麼遙不可及。
《內經》中養生思想、理論和方法豐富而深邃,對後世養生理念有著深刻的影響。古代醫學家根據當時自然科學和哲學認識,確立了人與自然界是一個整體的思想觀念,認為人生活在自然屆中,必然受著自然界運動變化的影響。在許多篇章中提出:“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曰月相應也”(《靈樞·歲露篇》),“人與天地相應者也”(《靈樞·邪客篇》)。”明確地指出了人與自然是有密切關係的。這種人與外在環境統一的整體觀,在《內經》裏非常突出,它在攝生防病方麵,起著主導作用。《素問·生氣通天論》提出:“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其氣九州九竅,皆通乎天氣。”表明了《內經》非常重視人與天地的密切關係。而這個密切關係就是維護人與大自然的陰陽平衡,自然界是生命之源.為所有生物提供生存的物質條件。《素問·寶命全形論》提出:“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父母。”天人合一,人的生命與天地自然相通,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又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主張人們合於陰陽,調於四時,法則天地以養生,從而達到祛病強身、延年益壽的目的。《素問·刺法論》說:“天地氣逆,化成民病。”指出身體的某一部分發生病變與天地之氣變化有關。《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記載:“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告誡人們,不要等發病再治療,而是在發病之前先預防。若疾病已形成而後治療,國家亂已形成而後治理,譬猶口渴時而穿井,搏鬥時而鑄造錐,為時過晚,即明確提出了未病先防的預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