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國推進普惠型金融的途徑——打破金融壟斷,走向融資體係的多元化
我國現有的金融體係是在金融抑製政策指導下形成的國有銀行主導的壟斷的金融行業。在經濟改革過程中,為了將迅速增加的個人部門的儲蓄有效地集中到國家手中以彌補政府儲蓄份額的下降,需要一個由國家控製並占壟斷地位的國有金融體係,而且出於讓居民儲蓄更多地直接流入國有銀行的考慮,也有必要限製居民的金融資產選擇。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夠將大量金融資源集中到國有銀行,為國家按照自己的偏好對其加以使用提供便利。(張傑:《中國金融製度的結構與變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41—42頁。)因此現有的金融體係表現出金融市場設置過多和過高進入門檻,使大量能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渠道的金融供給主體無法進入市場。在這樣的金融體係下,金融不公平現象十分突出。由於資金的可流動性,上層市場或大型國企金融市場吸收了下層市場或不發達地區的存款資金,造成貧窮地區資金流向發達地區的不合理趨勢,加劇了金融市場結構的不合理。在大型企業或國有企業為主體的融資市場,資金供大於求,相反,在中小型企業、微型企業和個體戶為主體的融資市場,資金供不應求,融資難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
解決金融不公平,構建普惠型金融體係,首要任務就是要打破壟斷型金融體係,破除金融壓製和金融壟斷,構建多元化的金融配置通道,即允許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金融服務供給者通過各自的比較優勢為貧困人口、低收入家庭以及微型和小型企業提供融資服務。
(一)加快發展中小金融機構和準金融機構
逐步放開金融市場,加快發展新型金融機構,其中包括以村鎮銀行為代表的社區金融,以農村資金合作社、信用合作社、合作銀行為代表的合作金融,以典當行、融資租賃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私募股權基金為代表的準金融機構。這些機構可以有效解決傳統銀行高昂的信息采集成本和監督成本,它們活躍在傳統金融市場無法覆蓋的空白與縫隙之處,其充分的活力打通了金融資源流向新機會的通道。
(二)合理利用民間金融
中國的民間金融經過20多年發展,已從小到大、從剩餘資本發展成為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並在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進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薑旭朝、丁昌鋒:《民間金融理論分析:範疇、比較與製度分析》,《金融研究》2004年第8期。)但是由於金融抑製政策,我國長期以來對民間金融持保守態度。國家常常以維持金融秩序和防範金融風險的名義對民間借貸進行清理和整頓,總體體現為行政管製為主,刑罰為輔的簡單管製模式,導致民間借貸隻能在製度夾縫中取得生存。(張書清:《民間借貸的製度性壓迫及其解決途徑》,《法學》2008年第9期。)從法律的角度給予民間金融正確定位,給其一個合理的生存空間,也是普惠型金融體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我國推進普惠型金融的途徑——打破金融壟斷,走向融資體係的多元化
我國現有的金融體係是在金融抑製政策指導下形成的國有銀行主導的壟斷的金融行業。在經濟改革過程中,為了將迅速增加的個人部門的儲蓄有效地集中到國家手中以彌補政府儲蓄份額的下降,需要一個由國家控製並占壟斷地位的國有金融體係,而且出於讓居民儲蓄更多地直接流入國有銀行的考慮,也有必要限製居民的金融資產選擇。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夠將大量金融資源集中到國有銀行,為國家按照自己的偏好對其加以使用提供便利。(張傑:《中國金融製度的結構與變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41—42頁。)因此現有的金融體係表現出金融市場設置過多和過高進入門檻,使大量能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渠道的金融供給主體無法進入市場。在這樣的金融體係下,金融不公平現象十分突出。由於資金的可流動性,上層市場或大型國企金融市場吸收了下層市場或不發達地區的存款資金,造成貧窮地區資金流向發達地區的不合理趨勢,加劇了金融市場結構的不合理。在大型企業或國有企業為主體的融資市場,資金供大於求,相反,在中小型企業、微型企業和個體戶為主體的融資市場,資金供不應求,融資難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