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自古以來,忠烈的英雄魂魄最後聲息湮沒、不複流傳於世的,自然是不可勝數了;流傳下來可是又不能久長的,也實在不少。蘇小小一個名妓而已,自南齊到今天,居然盡人皆知,這莫非是她靈氣所鍾,專為西湖周圍的湖光山色點綴麼?
西泠橋北不遠,有一處崇文書院。我曾與同學趙緝之,投考在這書院裏。那時正值長夏季節,我們起床極早,出了錢塘門,過了昭慶寺,上得斷橋,就坐在石欄幹上。那時旭日將升,朝霞映在柳枝外,極盡嬌妍的姿態。白蓮花的香味之中,清風徐徐吹來,令人從心到骨頭,都為之一清。我們步行回到書院,老師的文題還沒出來呢。總得午後才交上文卷去。
我曾和趙緝之在紫雲洞納涼,那地方的大小,可以容納數十人,石頭縫隙裏透著日光。有人進洞,設了短幾矮凳,擺開家什,專門在此賣酒。我們解開衣服,小酌一場,品嚐鹿肉幹,覺得甚是美妙,再配搭些鮮菱雪藕,喝到微酣,這才出洞。趙緝之便說:“上頭有朝陽台,頗為高曠,何不去遊玩一下?”我也發了興致,奮勇爬山,登了山巔,低頭看隻覺西湖仿佛鏡子,杭州城小得如同彈丸,錢塘江猶如衣帶,極目望去,能望見數百裏遠近景物。這是我生平最為浩瀚大觀的一場勝景。在朝陽台坐了良久,太陽要落山了,我們倆互相攙扶著下了山,南屏晚鍾已經響了起來。
韜光、雲棲那些地方,因為路遠,我們未曾去過。紅門局的梅花,姑姑廟的鐵樹,看來則不過如此。我以為紫陽洞必然很好,值得一看,結果訪尋到了那地方,見洞口僅容得下一根手指,往外涓涓流水而已。相傳其間別有洞天,隻歎恨我們不能挖開一道門衝將進去。
清明節那天,先生去春祭掃墓,帶著我一起出郊賞遊。先生要祭的墓在東嶽,那裏竹子很多,看墳的人掘了沒出土的毛筍,形狀像梨,隻是略尖,做成羹來供客人品食。我嚐了覺得甘美,飲盡了兩碗。先生道:“噫!這筍雖然味道鮮美,可是不容易消化,應當多吃些肉來化解。”我素來不貪吃肉,到這會兒,飯量也因為吃了筍而大減,回家路上,隻覺得煩躁,唇舌都要幹裂了。我們經過石屋洞,那地方不算好看。水樂洞的峭壁上多有藤蘿,進了洞,仿佛進了間鬥室,有急促的泉水流動,聲音琅琅動聽。池子隻有三尺寬,深大約五寸,不溢出也不枯竭。我俯身就著泉流喝水,煩躁頓時解了。洞外有兩個小亭子,坐在其中,可以聽見泉水之聲。和尚請我們去看萬年缸。那缸在寺院的香積廚,形體甚為巨大,以竹節引了泉水,灌在缸中,聽裏頭水聲滿溢。因為年深月久,結了一尺來厚的青苔,到了冬天都不結冰,所以這缸也不會因凍冰而損裂。
我想,自古以來,忠烈的英雄魂魄最後聲息湮沒、不複流傳於世的,自然是不可勝數了;流傳下來可是又不能久長的,也實在不少。蘇小小一個名妓而已,自南齊到今天,居然盡人皆知,這莫非是她靈氣所鍾,專為西湖周圍的湖光山色點綴麼?
西泠橋北不遠,有一處崇文書院。我曾與同學趙緝之,投考在這書院裏。那時正值長夏季節,我們起床極早,出了錢塘門,過了昭慶寺,上得斷橋,就坐在石欄幹上。那時旭日將升,朝霞映在柳枝外,極盡嬌妍的姿態。白蓮花的香味之中,清風徐徐吹來,令人從心到骨頭,都為之一清。我們步行回到書院,老師的文題還沒出來呢。總得午後才交上文卷去。
我曾和趙緝之在紫雲洞納涼,那地方的大小,可以容納數十人,石頭縫隙裏透著日光。有人進洞,設了短幾矮凳,擺開家什,專門在此賣酒。我們解開衣服,小酌一場,品嚐鹿肉幹,覺得甚是美妙,再配搭些鮮菱雪藕,喝到微酣,這才出洞。趙緝之便說:“上頭有朝陽台,頗為高曠,何不去遊玩一下?”我也發了興致,奮勇爬山,登了山巔,低頭看隻覺西湖仿佛鏡子,杭州城小得如同彈丸,錢塘江猶如衣帶,極目望去,能望見數百裏遠近景物。這是我生平最為浩瀚大觀的一場勝景。在朝陽台坐了良久,太陽要落山了,我們倆互相攙扶著下了山,南屏晚鍾已經響了起來。
韜光、雲棲那些地方,因為路遠,我們未曾去過。紅門局的梅花,姑姑廟的鐵樹,看來則不過如此。我以為紫陽洞必然很好,值得一看,結果訪尋到了那地方,見洞口僅容得下一根手指,往外涓涓流水而已。相傳其間別有洞天,隻歎恨我們不能挖開一道門衝將進去。
清明節那天,先生去春祭掃墓,帶著我一起出郊賞遊。先生要祭的墓在東嶽,那裏竹子很多,看墳的人掘了沒出土的毛筍,形狀像梨,隻是略尖,做成羹來供客人品食。我嚐了覺得甘美,飲盡了兩碗。先生道:“噫!這筍雖然味道鮮美,可是不容易消化,應當多吃些肉來化解。”我素來不貪吃肉,到這會兒,飯量也因為吃了筍而大減,回家路上,隻覺得煩躁,唇舌都要幹裂了。我們經過石屋洞,那地方不算好看。水樂洞的峭壁上多有藤蘿,進了洞,仿佛進了間鬥室,有急促的泉水流動,聲音琅琅動聽。池子隻有三尺寬,深大約五寸,不溢出也不枯竭。我俯身就著泉流喝水,煩躁頓時解了。洞外有兩個小亭子,坐在其中,可以聽見泉水之聲。和尚請我們去看萬年缸。那缸在寺院的香積廚,形體甚為巨大,以竹節引了泉水,灌在缸中,聽裏頭水聲滿溢。因為年深月久,結了一尺來厚的青苔,到了冬天都不結冰,所以這缸也不會因凍冰而損裂。
乾隆四十九年秋八月,我父親得了瘧疾,回到故鄉,冷了要火取暖,熱了就要冰就寒。我勸諫他不要如此,父親不聽,之後病勢轉成了傷寒,日益嚴重起來。我侍奉父親湯藥,晝夜不能合眼,幾乎有一個月的時間。我妻子芸也在這時生了大病,懨懨臥在床上。我心境惡劣,無可形容。父親把我叫到床頭囑托道:“我這病怕治不好了,你守著讀幾本書,終究不是養家糊口的長遠之計,我把你托付給我義弟蔣思齋,你仍然繼承我的事業就是了。”第二天,蔣思齋來了,我父親就命我在他病榻前,拜了蔣先生為師。不久,因為得了名醫徐觀蓮先生的診治,我父親病體逐漸痊愈,芸也病好了些,可以慢慢起得床來。而我則因為已經拜了蔣先生,也從此開始學習做幕僚了。這不是什麼暢快的事兒,為什麼記在這裏呢?答:這是我拋下讀書,浪遊的開始,所以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