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趕出師門(1 / 2)

蘇伯龍獨身一人行走在這狹窄的土路上,而清晨才與師傅告別,竟然從利峰群山走到這兒,不得不說,蘇伯龍趕路的速度著實令人驚歎。

蘇伯龍身上穿著臨行前師傅送於他的武道盔甲,而腰間的劍鞘中,緊緊插著師傅鑄練多年的裂空劍。

師傅此人極其隨和,雖然年紀已有八十有餘,但早上與蘇伯龍告別之時卻哭的像個淚人一般。

蘇伯龍慢步走上架在溪水兩端的木橋上,隻見清澈見底的溪水急速流淌,隨著溪水的流動,一股涼爽的感覺貫通全身,俯身趴伏在木橋的扶手上,目光向清澈的溪水望去,隻見蘇伯龍俊俏的臉龐倒影在水麵。蘇伯龍從小被師傅收養,雖說師傅木共對蘇伯龍情同父子,但木共從未讓蘇伯龍叫過自己一聲爹爹,反而這二十五年來卻讓蘇伯龍一直叫自己師傅,若師傅不告訴他自己是被領養,想必他一生都不會知道這件事。

從其他地方去往利峰的遊人不多,但也會零零散散的有那麼幾個,雖然蘇伯龍之前沒踏出過利峰群山半步,但群山外的世界伯龍也是略知一二,隻要有關是親人與親人之間的稱呼,蘇伯龍都會上前問個明白。

記得在蘇伯龍二十歲那年的深秋,師傅正在院子裏生火,蘇伯龍便躡手躡腳的走到師傅的身後,含蓄的叫了一聲“爸爸。”,但此話聽進木共耳裏,木共不但沒有一絲欣喜,反而卻怒斥蘇伯龍一番,雖然當時蘇伯龍不知道為什麼師傅會如此氣憤,不過時隔五年,就在今早與師傅辭行之時,木共才把蘇伯龍是被收養的事實告訴了他。

不僅如此,木共居然還把相依為命的蘇伯龍趕出了家院,說是要讓蘇伯龍去王都找到父母之後再回去見他。

俗話說,誰帶大的孩子和誰親,雖然蘇伯龍與木共並非父子,但二人的感情早已遠遠超出父子的關係。

回想著臨行前師傅站在院門口每說的一句話,蘇伯龍便雙臂彎曲趴伏在木橋的扶手上,長長的歎出一口氣,隨後緩緩眨了眨雙眼,雙手在木橋扶手上一撐,邁步向南而去。

沒走多遠前方便是叉路口,一條路向西,一條路向東,隨著目光在四周掃視一圈,蘇伯龍便麵臨著人生中的第一次選擇。

微仰著頭注視著身前的高山,蘇伯龍搖了搖頭,雖然師傅隻交代了一直向南走,但蘇伯龍還是毅然決然轉身向東而行。

出了李峰群山的地界,這裏的路要比山路平坦許多,鬆軟的土地被踩踏出一條清晰的小路,道路兩旁的雜草也隻有膝蓋那麼高,想必被師傅趕出來的蘇伯龍心裏不僅僅隻有失落,回憶著師傅橫眉怒目的表情,令人心酸的言辭,蘇伯龍伸手便用拳頭在腦門上輕輕敲了敲。

隨著腳步不斷前進,此時已經接近傍晚,天se漸漸暗沉下來,就連生活在道路兩旁雜草中的昆蟲,也嘰嘰喳喳的叫了起來。

天se越來越暗,遙眼望去,隻見前方數百米的地方亮著昏暗的燈火,想必前方定是一個村落。

蘇伯龍伸手便掏出師傅給他的二十個銅板在手中顛了顛,隨後邁開大步向村落走去。

可隨著離村子越來越近,村子卻傳出奇怪的吵雜聲,扶耳仔細聽去,似乎欺淩的喊叫中還夾雜著陣陣的哭聲,聽到這兒,蘇伯龍快步向村子跑去,不時掃視著村子周圍,隻見村子被樹木包裹,隻有一條小路直通村子,但蘇伯龍並未沿著小路向村子貼近,反而一頭紮進了村子旁的樹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