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導讀唯一一部出自家學的斷代史『正史』(1 / 3)

三、《漢書》在體例上對《史記》的模仿與創新

通行本《漢書》是唐代顏師古的注本,共一百卷,但因為有些卷又分為幾卷,所以總計一百二十卷,即《本紀》十三卷、《表》十卷、《誌》十八卷、《傳》七十九卷。

《漢書》的體例是模仿《史記》而又有所發展的。《史記》有本紀、表、書、世家、列傳,《漢書》則有帝紀、表、誌、傳。如果說《漢書》把《史記》的“書”改稱為“誌”,還隻是名稱更換的話,那麼班固未像司馬遷那樣設立“世家”,而是將所有功勳世家一律列入人物“傳”之中,則不能不說反映出東漢人的世卿世祿觀念,較西漢人已經大為淡薄了。

《漢書》的創新很多,比如新設的《刑法誌》不僅記述了漢代刑法,還概括了漢以前的刑法源流。他的這一筆法雖然遭到過後代史學評論家的非議,但是從今天的史學概念來看,這種追根溯源的敘事方法不妨說更具合理性。《漢書》將《史記》的《貨殖列傳》和《平準書》合二為一,創立了《食貨誌》,將人口數量、耕地麵積、糧食產量等重要的國家經濟數據按照“食”與“貨”即今日我們說的農業與工商業分類的做法,為後來曆代史家所認同並予以繼承。班固還根據西漢末年劉向、劉歆父子的《七略》圖書分類法,創立《藝文誌》並由此開辟了後代史書設立《藝文誌》或《經籍誌》的先聲。此《誌》的創造,無疑是中國所以能夠一直保持世界圖書之最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地理誌》的創立也是使後代史書紛紛效法,並設立《地理誌》、《郡縣誌》、《州郡誌》、《地形誌》的樣板。

就《傳》而言,《漢書》新設了《史記》所沒有的《宗室傳》、《皇後傳》、《外戚傳》;在《表》中增設了《古今人表》。《王莽傳》的篇幅很長,是史書中記載新朝的唯一史料,其價值不可低估。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漢書》中增補了許多民族史和中亞、南亞史的內容。這反映出漢武帝之後中國人越來越具有國際化的眼光了。

《漢書》多載西漢皇帝詔文,為後世留下寶貴的第一手史料,極有助於學者的研究。比如漢武帝對賢良的“下詔策問”的內容,如果沒有《漢書·董仲舒傳》的記載,我們將很難如此詳細地了解漢武帝下詔求賢的具體情節和心情。

四、《漢書》研究成果及其代表性觀點

由於《漢書》與《史記》的繼承關係,曆代學者對《漢書》的研究僅次於《史記》。比如唐代劉知幾評論所謂紀傳體時,就指出雖然這一體例始於《史記》,並成為後代正史的楷模,但是斷代史卻開始於班固,後代的史書大體都繼承了班固的體例。與劉知幾的稱讚相反,南宋鄭樵認為史書本應以通史為正常體例,他批評班固著斷代史是不明《史記》本意,沒有明白曆史自有其古今沿革相因的意義(《通誌·總序》)。

三、《漢書》在體例上對《史記》的模仿與創新

通行本《漢書》是唐代顏師古的注本,共一百卷,但因為有些卷又分為幾卷,所以總計一百二十卷,即《本紀》十三卷、《表》十卷、《誌》十八卷、《傳》七十九卷。

《漢書》的體例是模仿《史記》而又有所發展的。《史記》有本紀、表、書、世家、列傳,《漢書》則有帝紀、表、誌、傳。如果說《漢書》把《史記》的“書”改稱為“誌”,還隻是名稱更換的話,那麼班固未像司馬遷那樣設立“世家”,而是將所有功勳世家一律列入人物“傳”之中,則不能不說反映出東漢人的世卿世祿觀念,較西漢人已經大為淡薄了。

《漢書》的創新很多,比如新設的《刑法誌》不僅記述了漢代刑法,還概括了漢以前的刑法源流。他的這一筆法雖然遭到過後代史學評論家的非議,但是從今天的史學概念來看,這種追根溯源的敘事方法不妨說更具合理性。《漢書》將《史記》的《貨殖列傳》和《平準書》合二為一,創立了《食貨誌》,將人口數量、耕地麵積、糧食產量等重要的國家經濟數據按照“食”與“貨”即今日我們說的農業與工商業分類的做法,為後來曆代史家所認同並予以繼承。班固還根據西漢末年劉向、劉歆父子的《七略》圖書分類法,創立《藝文誌》並由此開辟了後代史書設立《藝文誌》或《經籍誌》的先聲。此《誌》的創造,無疑是中國所以能夠一直保持世界圖書之最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地理誌》的創立也是使後代史書紛紛效法,並設立《地理誌》、《郡縣誌》、《州郡誌》、《地形誌》的樣板。

就《傳》而言,《漢書》新設了《史記》所沒有的《宗室傳》、《皇後傳》、《外戚傳》;在《表》中增設了《古今人表》。《王莽傳》的篇幅很長,是史書中記載新朝的唯一史料,其價值不可低估。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漢書》中增補了許多民族史和中亞、南亞史的內容。這反映出漢武帝之後中國人越來越具有國際化的眼光了。

《漢書》多載西漢皇帝詔文,為後世留下寶貴的第一手史料,極有助於學者的研究。比如漢武帝對賢良的“下詔策問”的內容,如果沒有《漢書·董仲舒傳》的記載,我們將很難如此詳細地了解漢武帝下詔求賢的具體情節和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