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序(佚名)
按鬼穀子,無姓名裏俗,戰國時隱居潁川陽城之鬼穀,因以自號。長於養性治身,蘇秦張儀師之,受捭闔之術十三章,晚乃益出七術,險盭峭薄,言益奇而道益陿,使人狂徂失守而易於陷墜。柳子厚嚐辨之,劉向、班固錄書無鬼穀子,隋誌始列之縱橫家。唐誌以為蘇秦之書,大抵皆捭、闔、鉤、釣、鉗、揣、摩之術,觀秦儀二子之言略盡矣。昔倉頡作文字,鬼為之哭,不知鬼穀作是書,鬼何哭邪?今考其言,有曰:人動我靜,人言我聽;知性則寡累,知命則不憂。至盛神養誌諸論,所謂中稽道德之祖,散入神明之賾者,殆亦幾乎。
【譯文】
鬼穀子,沒有留下姓名和其他個人資料,戰國時期隱居於潁川陽城附近的鬼穀,因此以鬼穀作為自己的名號。擅長於修養性情,治理學問,蘇秦及張儀都拜他為老師,學習捭闔之術一共十三章,到晚年再寫出七章之術,內容凶險、乖戾、晦澀、涼薄,言語越來越出人意料而且道德觀越來越狹窄,能令人狂妄失去控製而且容易陷於下作。柳子厚(即唐代柳宗元)曾嚐試辨別《鬼穀子》的真假,劉向、班固編錄古籍時沒有把《鬼穀子》收錄,到《隋書·經籍誌》時才開始收列為縱橫家。唐誌以為它是蘇秦所作的書,大概都是捭、闔、鉤、釣、鉗、揣、摩的方法及手段,觀看蘇秦和張儀兩人的言論便差不多可以看到其全部內容了。從前倉頡創作文字,鬼神哭泣,不知道鬼穀子寫出《鬼穀子》,鬼神又會如何去哭泣呢?現在考究它的言論,有這樣的說法:別人動我則靜,別人說話我則聽;知道事物的性質則少勞累,知道天命則不會憂慮。至於盛神養誌的各種理論,諸如中心思想是考核道德的根源,再滲入神明的奧妙等,差不多就是這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