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痛風的基本常識(一)(1 / 1)

什麼是痛風

痛風是嘌呤代謝紊亂和(或)尿酸排泄障礙所致單鈉尿酸鹽沉積的一種異質性疾病,表現為高尿酸血症伴痛風性關節炎和(或)痛風性腎病。臨床中無症狀高尿酸血症與痛風是應該加以區別的兩個概念,單純高尿酸血症患者中,僅有10%左右發展為痛風,大多終生無症狀。二者皆常與肥胖、糖代謝紊亂、高血壓、高脂血症以及心血管疾病等並發,共同的病理基礎為胰島素抵抗。原發性痛風比較常見。

患病率有顯著的種族、性別和地區差異。就性別而言,男性占95%,多40歲以後起病,患病率隨年齡而增加,但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女性一般在50歲之前不會發生痛風,因為雌激素有促進腎髒排泄尿酸的作用,更年期後女性失去了雌激素的特別保護,血中尿酸急劇上升才會發生痛風。

痛風性關節炎 其自然病程可分為3個階段:急性發作期、間歇發作期和慢性痛風石病變期。

(1)急性發作期 是原發性痛風最常見的首發症狀。初發時往往為單關節,後來變為多關節。以足拇趾的蹠趾關節為好發部位,其次為足底、踝、膝、腕、指和肘。第一次發作通常在夜間,數小時內局部即出現紅、熱及明顯壓痛,關節迅速腫脹,12小時左右達高峰,並伴有發熱、寒戰、頭痛、心悸、惡心、白細胞升高增多與血沉增快等全身症狀。疼痛往往十分劇烈,輕度按壓便可有劇烈疼痛,病人常在夜間痛醒而難以忍受。多於數天或2周內自行緩解,恢複正常。受寒、勞累、酗酒,食物過敏,進食富含嘌呤食物、感染、創傷和手術等為常見誘發因素。

(2)間歇發作期 急性期緩解後一般無明顯後遺症狀,有時僅有患部皮膚色素沉著、脫屑、刺癢等。少數患者終身隻發作1次便不再複發。也有隔了5~10年以後再發,一般在6個月至2年內會第二次發作。隨著病情進展,發作次數越多,病情也越重,間歇期縮短,甚至體征不能完全緩解。受累關節從遠端小關節向大關節發展,逐漸增多,症狀和體征漸趨不典型。

(3)慢性痛風石病變期 主要表現為持續存在的關節滑膜、軟骨、骨質、關節周圍軟組織及皮下痛風石形成,二者常並行存在,多見於未經治療或治療不規則的患者。其病理基礎是長期顯著的高尿酸血症未獲得滿意控製,體內尿酸池明顯擴大,大量尿酸鹽晶體沉積引起組織損傷所致。前者又稱為慢性痛風石性關節炎,此期關節腫痛相對緩和,持續時間多在2周以上。因骨質破壞、關節周圍組織纖維化和繼發性退行性改變等,後期可出現關節畸形、功能障礙,其間也可有急性發作。皮下痛風石發生的典型部位是耳郭,也常見於反複發作的關節周圍,以及鷹嘴滑車、跟腱、髕骨滑囊等部位,患處皮下可見隆起的大小不一的黃白色贅生物,表麵的皮膚可以變得菲薄,後期甚至潰破,排出白色粉末狀或糊狀的尿酸鹽結晶,經久不愈。